台灣政策法案8大分析

《南华早报》援引台湾军事专家的评论称,美国的这一法案可以让台湾从美国那里获得其急需的军舰,在2022年8月的解放军军演之中,台湾方面的海军的“疲惫不堪”已经成为其最大的弱点。 2021年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hicago Council of Global Affairs)的一项调查显示,69%的美国人支持美国承认台湾为独立国家,65%的美国人希望台湾加入国际组织。 ,从程序上来说该法案将提交参议院全体投票表决,之后还要在众议院获得通过,然后由美国总统拜登签署,才能最终成为正式法律。 (中央社記者曾智怡台北10日電)綠能尖兵持續擴大,台電今天表示,2022年再生能源共發出215億度電力,占整體發電量8.6%,今年隨著離岸風機併網量增加,預估發電占比將提升至1成以上;春節期間只要天公作美,風電、光電滲透率有望突破30%。

台灣政策法案

不過,隨著台灣議題越來越受到華府重視,今年6月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梅南德茲(Bob Menendez)親自出馬,與共和黨籍參議員葛蘭姆(Lindsey Graham)聯手提出「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才順利讓法案排上委員會議程。 元宏不動產加值服務平台研究總監陳傑鳴表示,這次《平均地權條例》修法號稱史上最重打炒房政策,包含禁止預售屋轉售、私法人買房許可制、重罰炒房行為等,對房市衝擊相當大,幾乎斷送投資客炒房多數管道,一旦發布實施,未來想炒房難度將大幅攀升。 長期以來,「補貼」一直是美國經濟格局的一環,但美國新的補貼計畫因其規模及強調美國優先而引人注目。 如果美國政府的投資在未來10年達到每年1000億美元,國際知名投行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認為到了2020年代晚期,美國的太陽能板可能是全球最便宜。 2022年,美國政府通過《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及《晶片法案》(CHIPS Act),分別投入約4370億美元及2800億美元,補貼再生能源業者及晶片業者,《經濟學人》指出這是第2個重大裂痕,並造成更大的傷害。 美國許多人認為這是美國保護其工業基礎、抵禦中國崛起帶來的挑戰,重新調整經濟以實現進一步綠色成長的唯一方法。

台灣政策法案: 美國和台灣:繼佩洛西之後又一美國國會團隊訪台,解放軍再次舉行台海軍演

法案声称,联大2758号决议“没有解决台湾及其人民在联合国或任何相关组织的代表权问题”,“没有就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台湾之间的关系采取立场,也没有包括任何有关台湾主权的声明”。 当地时间9月14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以17人赞成、5人反对通过了《2022年台湾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 環保署「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10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

另外原本法案要求,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任命比照一般美國駐外大使提名程序,須經過參議院同意,職稱也應改成「代表」(Representative),等於在台美無正式外交關係下,變相承認台灣。 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9月14日高票通過《2022年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是1979年美台斷交及《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生效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調整。 該項法案在外交、軍事等領域提升美台關係,但部分條文經過修改,分析指是要避免過度刺激北京。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今(15)日通過《2022台灣政策法案》,原先駐美代表處更名改列為建議性質,並移除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 ally,MNNA)地位的條文。

台灣政策法案: 「平均地權條例」修正案三讀通過 打炒房5招望箝制炒作

究竟「台灣政策法案」是否能夠排除外界層層關切,成為美國法律,改變美國對台政策的幅度最後又會有多大,還有待觀察。 此條針對美台官員往來做出進一步規範,除了將推出政策、邀請台灣官員參加高階層的雙邊或多邊論壇,還會要求美國國務院依《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詳列曾來台的美國官員和赴美的台灣官員名單。 此外,莫瑞表示,台灣應建構彈性「擊殺鏈」,在網路等基礎建設無法運作時,仍能自主有效地狙擊軍艦、被解放軍徵召的商船以及飛機,以阻止中方取得台海周邊制空權。 德普圖拉表示,威懾代表讓大陸腦海中形成足夠的不確定性,讓中方選擇不侵略,因此必須採取行動來增加類似的不確定性。

相關發言卻在現場中文口譯和總統府中文版新聞稿中「被消音」,引起台灣傳媒與輿論的批評,但當時台灣「外交部」和國安局卻認為外界的質疑是「認知作戰」。 虽然美国总统拜登本人曾在多个场合“失言”称美军会出兵台湾,但每一次白宫官方都在事后进行了澄清并表示美国官方立场没有改变。 《国防授权法》中的涉台条款在短时间内不会对美国行政当局的对台政策产生较大影响,拜登本人以及白宫其他高层至今为止仍为对该法案做任何评论便是证明之一。

台灣政策法案: 平均地權條例三讀 學者:這兩地區預售屋留意賣壓

美國也支持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並致力於嚇阻中國侵略台灣的野心。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九日發布兵推報告,表示共軍若犯台,台美日若合作抵禦可望贏得「慘勝」。 CSIS並舉行研討會邀請專家獻策,他們重申強化威懾力量的重要性,已退役的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部前副司令德普圖拉表示,必須增加中國大陸侵略台灣的不確定性,例如協助台灣取得可摧毀上海的地對地飛彈,才能讓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真考慮侵略成本。 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從強制「要求」,變成建議性的「國會意見」(sense of congress)。

台灣政策法案

梅南德茲與共和黨籍參議員葛理漢(Lindsey 台灣政策法案 台灣政策法案 Graham)4月訪問台灣,回到華府後提出台灣政策法案,根據提案,內容包括提供台灣軍援資金、制裁升高敵對情勢的中國大陸官員、賦予台灣「主要的非北約盟友」地位、要求美國國務院協調更改我國駐美代表處名稱等。 外委會通過的法案經些微修改,包括授權駐美代表處改名調整為「國會意見」的建議性表達,刪除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任命需參議院同意的要求,以及把「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地位」,改為以「等同於主要非北約盟友的地位」來對待台灣。 其餘的內容皆有保留,此版本亦另外指明未來5年提供台灣100億美元軍事融資資金(每年20億美金),是無償的軍事援助。

台灣政策法案: 白宮官員擔憂台灣政策法案 外交部:穩健方式深化台美關係

因此,每年20亿美元的“无偿援助”将会以贷款的形式而非赠款的形式进行。 这意味着即使接受这些援助,台湾也需要在12年内偿还贷款,这与台当局本身对援助以赠款的方式进行的期待相去甚远。 南韓自本月2日起,實施對從中國入境韓國旅客的落地PCR檢測,並從5日起還多加要求來自中國旅客,須出示登機前48小時內的PCR陰性證明、或24小時內抗原快篩陰性證明。 南韓的邊境防疫措施引發中國不滿,今日中國駐韓使館宣布,暫停簽發韓國公民赴中國的短期簽證。 另根據統計顯示,2022年預估全年住宅類預售量將超過17萬戶,挑戰28年以來新高,其中前11月供給量大的區域為台中市3.1萬戶,其次是新北市2.7萬戶,桃園市2.4萬戶,台南市與高雄市各1.8萬戶,台北市最少也有1萬戶。 花敬群曾在1月7日於臉書發文表示,建設公司參與都更分回,以及參與合建分回的房屋,都不受平均地權私法人購買住宅的限制,也不受5年內不得出售的管制。

  • 但《联合早报》评论称,延长兵役期的主张“很大程度上来自华府”,因为此前台湾“兵不愿学,官不愿管”的现象普遍,美方对台湾的军事后备力量评价较差。
  • 該法案此前由梅嫩德斯和美參院預算委員會首席共和黨參議員格雷厄姆共同提出。
  • 機車作為機動性高又經濟實惠的交通工具,受到許多台灣民眾的喜愛,於街道中更可以看到車位有一位難求的情景。
  • 美國也支持台灣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IPEF),並致力於嚇阻中國侵略台灣的野心。
  • 她強調「深切感受到」討論過程中各種意見都顯示對台灣安全的關心。
  • 他表示,現在隨著法案三審通過,估計剩下給投資客搶尾局出逃的時間恐怕不多了,而且,依如今量縮、賣壓增的市況來看,現在投資客即便想賣,恐怕也無法賣的快,更不太容易賣到理想價格了。
  • 1.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14日下午召開工作會議,審議「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以17票贊成、5票反對的高票通過,法案將送交院會審議。

針對中國對台灣的文攻武嚇升級,此條稱美國總統可對中國官員、中國共產黨領導階層,以及中國的金融機構,施加制裁。 具體來說,此處禁止美國聯邦政府官員承認「中國擁有台灣主權」的宣稱,且聯邦政府單位與台灣官員互動時,亦不可遭施加限制。 美國國務院應推出戰略指引和措施,協助台灣公私部門因應來自中國的假訊息、網路攻擊和大外宣,並透過AIT的「全球合作與訓練架構」(Global Cooperation and Training Framework),幫助台灣和其他價值觀類似的盟友國,共享資訊和經驗。 美國還將進一步修改《援外法案》(Foreign Assistance Act),把台灣列為「北約以外的重要盟友」。

台灣政策法案: 美參院外委會通過「台灣政策法案」 將送院會審查

他強調,美國不尋求戰爭或加劇與北京的緊張關係,「恰恰相反,通過提高武力犯台的成本,使其風險過高且無法實現,我們正在謹慎和戰略性地降低台灣面臨的生存威脅」。 不過,二次延審時值裴洛西訪台之際,中國對此激烈反應,外媒隔日即報導,拜登政府遊說民主黨參議員對「台灣政策法案」審議踩煞車,避免影響對台政策。 知情人士稱,拜登政府憂心這部法案將適得其反,與數十年來的「戰略模糊」政策相牴觸。 中國正在密切注意這個立法行動的發展,有中國學者認為,這個法案若得到國會通過並由拜登總統簽署生效,它的影響將比裴洛西訪台的影響還大。 在外交部分,修正版保留主權象徵符號相關條文,仍要求國務卿廢除任何不允許台灣在聯邦機構內展示國旗或軍服的內規。 此外,新版也仍對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正式表態,強調決議並未處理台灣代表權問題,也未含任何攸關台灣主權的聲明。

台灣政策法案

此條可稱為《台灣獎學金法》(Taiwan Fellowship Act),正視台灣在新冠疫情下的防疫表現,已在全球公衛發展扮演領導地位,並將積極推動美國聯邦政府員工赴台灣交流,學習中文、台灣政治和印太地緣政治,為期最長可達兩年。 除了美國自身應建立政策,促進台灣加入、參與國際組織,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也應在聯合國發聲。 另外,美國也支持台灣參與美洲開發銀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進一步使該銀行的資金來源更多元化。

台灣政策法案: 新聞留言

「台灣政策法案」與盧比歐法案相似,都希望在外交、軍事、經濟、文化教育等多方面提升美台關係。 其中外交部分因為敏感性高,且改變幅度顯著,特別受到外界矚目,也引起拜登政府關切。 蔡英文總統昨接見「德國國會自民黨國防、外交與人權委員會高階國會議員訪團」表示,面對威權主義的擴張,民主國家更應該團結合作,守護民主自由價值。 台灣政策法案 德國議員佛格則指出,德國國會、政府、整個歐洲及西方盟友等,都支持一中政策,但任何試圖以武力或威脅以武力片面改變台海現狀,都是無法接受的。 但該法未能在上屆國會結束前排上參議院外委會議程,最後無疾而終。

外界擔心美國轉向「保護主義」可能讓全球陷入「補貼大戰」,英國重量級期刊《經濟學人》9日指出,其後果可能包括國際貿易體系支離破碎,消費者成本更高,創新面對更多障礙,政治合作面臨新威脅。 最新通过参议院外委会的《2022年台湾政策法》版本在提升美台关系并加强美国对台湾的安全援助的文字上则进一步加码提高力度,法案现有版本为在未来五年对台湾提供的安全援助从45亿增加至65亿美元。 美國參議院外委會主席梅嫩德斯(Bob Menendez,台譯作梅南德茲)、共和黨籍參議員格雷厄姆(Lindsey Graham,台譯作葛蘭姆或葛理漢)6月聯手提出,稱該法是自1979年《與台灣關係法》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調整」。 即時中心/陳思妤報導立法院今(10)日三讀通過「平均地權條例」部分條文,炒房最高可罰5000萬元。

台灣政策法案: 平均地權條例/成屋變搶手、豪宅遭抑制、預售進入冷靜期 建商批政府霸凌:市場將糾紛不斷

針對長期被中國用於排除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聯合國2758號決議,法案也正式界定,強調決議並未處理台灣代表權問題,也未含任何攸關台灣主權的聲明,破除北京長年把決議與「一中原則」劃上等號的謬論。 抗中挺台立場鮮明的共和黨籍參議員盧比歐(Marco Rubio)2020年開出第一槍,與民主黨籍參議員默克利(Jeff 台灣政策法案 Merkley)提出「台灣關係強化法案」(Taiwan Relations Reinforcement Act),盼多方提升美台關係。 【記者歐陽良盈、丘采薇/台北報導】外界懷疑近日共軍多次對台軍演和多國訪團來台有關,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昨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回應,「當獨裁政權想要併吞時,不需要任何理由;任何事件都可以被當成藉口,發動攻擊」。 民眾黨立委邱臣遠憂台灣恐難複製「烏克蘭模式」,籲蔡政府不要誤判台海情勢,避免將台灣推上戰爭浪尖。 陳傑鳴指出,由於平均地權條例修法主打投資客,這對於過往投資客最愛的預售屋產品衝擊相當大,未來預售屋買氣可能會在低檔盤整好一陣子,這對手中推案最多、庫存最多的建商將產生極大的衝擊,未來出現建案或餘屋出現降價出清潮機會將大幅攀升。 他表示,從12月平均地權條例修正草案排入立院審查,再到後來初審通過,觀察市場可發現,雖然條例三審尚未通過,但對房市敏感的投資客跟屋主信心已開始崩潰,短短一個月全台預售換約增加2,392間,月增幅達11.6%。

至於軍事方面,最受外媒注意的條文有兩條,一是賦予台灣「主要非北約盟友」(major non-NATOally,MNNA)地位,二是未來4年提供台灣45億美元(約新台幣1410億元)外國軍事融資資金。 台灣時間15日凌晨,美國參院外交委員會的22位共和、民主黨參議員,以17票同意、5票反對,壓倒性通過《2022台灣政策法案》(Taiwan Policy Act 台灣政策法案 of 2022)。 不過,美國立法程序繁瑣費時,即便法案14日在參議院外委會過關,還須在本屆國會明年1月期滿前在參、眾兩院通過,才能遞交美國總統簽署後生效。

台灣政策法案: TPA全解讀/「台灣政策法案」象徵大於實質,三大關卡成案不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