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明寺全攻略

1927年,35歲的廣欽,於中國福建泉州承天寺,正式於瑞芳法師座下出家披剃,法名「照敬」,字「廣欽」。 於1933年,往謁莆田縣囊山慈壽禪寺妙義老和尚求戒,時年41歲。 遂請得方丈轉塵法師應允,攜帶簡單衣物及十餘斤米,前往福建泉州北郊清源山,覓得半山岩壁石洞為安身處所修行。 早齋後即示意欲返妙通寺,眾以師意既堅,不敢強留,即送師南下。 師抵妙通寺後,日以繼夜念佛,有時自己親打木魚並囑弟子一起念佛。

民國六十五年,第一次見到廣欽老和尚,當時老人家沒別的開示,只教我們好好念佛。 同去的政大東方文化社同學,都覺得非常失望,傳說中老和尚是一位傳奇人物,可是見面竟覺平淡無奇。 大家以為大老遠跑來,但這麼一句話打發,未免大失所望。 同學中有一位素以博學多聞自居者說:「一字不識的老和尚,能開示什麼嘛!」無知的我們,在心裡上也認為──沒錯,就像有眼的向沒眼的問路,當然問不出個所以然來! 妙義法師釋廣欽(1892年-1986年),俗名「黃文來」,法名「照敬」,字「廣欽」,以字行,福建泉州惠安縣人,台灣著名的佛教出家眾,其信徒經常尊稱為「廣欽法師」、「廣欽禪師」、「廣欽老和尚」、「廣公上人」、「欽公上人」、「果子師」(水果師)。

廣明寺: 廣明寺的留言板

師等由小徑入林,砍竹約三尺見方,並將砍下之竹編為床榻,上敷細草,趺坐其上,謂隨眾曰:「坐此甚好,汝等可返。」五月間,闢地搭蓋瓦屋一間,供奉佛像。 林子瓏說,祖先牌位安置在外的價格不見得人人負擔得起,他看過獨居長者將先人牌位放在「謝籃」的竹籃內吊掛起來,也有民眾整籃放置在冰箱上祭拜,表達心意。 也有相當重視傳統習俗的親友住在台北市信義區的老公寓,就在電視櫃上方架設神明桌,並直接在書桌上放上祖先牌位祭拜,即使空間有限,仍有應變之道。 祖先牌位走出家庭,逐漸促成安置牌位的新商機。 彰化縣社頭鄉生命禮儀管理所除了有納骨塔位存放骨灰罈外,也提供民眾申請神祖牌位,分為短期一年以及永久性管理,所方每月初一、十五都奉葷、素菜飯祭祀及誦經師父祈福等,服務周到,近年這樣的神主牌收費制度,每年約有250萬元財源收入。

  • 雖然表面看似相同,可是飛來塔常年清淨,一塵不染,另一則鳥糞滿柱,飛塵粉飾,不忍卒睹。
  • 瑞舫法師苦行過苛,不幸英年早逝;師雖拜在瑞公座下,而實際教化廣師的任務,完全落在轉塵上人肩上。
  • 師離寺後,遂於土城成福山上,覓一天然大石洞,恢復往日隱居的生活。
  • 洞頂有泉,而泉水清澈,飲之甘美可口,神清氣朗。
  • 這才令我覺察到——這不是書生論戰,而是真刀實槍上陣,沒有真功夫真本事是上不了戰場的。
  • 以祖先之名義修繕寺廟、莊嚴佛堂,或 …
  • 林氏又向師拜別,師再三叮嚀,必須來信聯絡。

一、不必苦讀經文;二、專唸「南無阿彌陀佛」;三、素食:這簡單的漢傳佛教法門,至今仍深深影響臺灣絕大部分的佛教信眾。 至今仍有許多人認為,廣欽之最大成就,在於藉此讓臺灣佛教界重新認同漢傳佛教文化。 1968年,相傳蔣經國甫受任為行政院院長期間曾多次上山拜見老和尚。 有一回,蔣經國前往美國訪問前夕接獲消息稱有人將在美國對其不利。 蔣遂於臨行前驅車前往承天禪寺拜會老和尚,老和尚提示此行有驚無險,不必擔心。 據說其後蔣經國問廣欽道:「應該將反攻復國基金用在何處?」老和尚只答四個字,「建設台灣」。

廣明寺: 臺灣宣教

師喜獲靈泉,遂於四十一年春,於洞前蓋木屋三間,左連廚房,中供地藏菩薩。 是年,又於洞之上方搭一茅棚,有傳覺、傳波兩位弟子同住,並指派傳意法師為日月洞監院。 臨別時,師言:「如不能成行,可再來談談。」林氏亦不知所以,別師上船後,只覺師話中有話。

廣明寺

★一九四七年,師五十六歲,農曆六月中旬偕同普觀法師(原籍基隆),由福建廈門乘英航號輪渡海來台。 廣明寺 ★一九三九年,師四十八歲,師常入定,曾一定數月,不食不動,甚至鼻息全無,樵夫無知,誤認師已圓寂,走告承天禪寺,轉塵老和尚偕同弘一大師上山探視,經弘一大師彈指三下,師乃出定。 ★一九三三年,師四十二歲,晉謁莆田縣囊山慈壽禪寺妙義老和尚求戒,具戒歸來,決志往泉州郊外清源山潛修。 ★清光緒廿八年(一九零二年),師十一歲,養父亦相繼去世,師頓成孤兒。 廣明寺 深感世事無常,乃萌出家之念,投泉州承天寺,歸依修苦行之瑞芳法師,瑞師即命師作外坡職事,如種菜、除草等。 廣明寺 位於南投集集的「鎮國寺」,落成於民國87年,寺內目前不僅擁有東南亞最大的佛陀舍利塔,也是921震央中心點紀念碑的設置處。

廣明寺: 台北有哪間寺廟可以供奉祖先牌位?

碧潭兩岸住民的往來,早年以渡船為主, 1937 年8月吊橋竣工後,橫越碧潭兩岸,有如長虹懸空跨越,點景於青山綠水之中,使碧潭的水岸景觀增添無限風情,碧潭吊橋長約 200公尺,站在橋上欣賞潭水美景,湖光山色、扁舟點點,美不勝收。 既然提到了新店,就來講講地名冷知識,為什麼新店叫新店? ★一九五二年,師六十一歲,於臺北縣土城鎮成福山上,覓得一天然石洞,深高各兩丈餘,洞口東向,日月初升即照徹洞內,故以日月洞名之。 該洞本無水源,師住洞之日,忽有清泉自石縫湧出,於是決定在此隱居修行,並於洞前建木屋三間,中供地藏菩薩。

越載(卅九年)勵志社購其破屋為宿舍,售得舊台幣四仟萬元(?)。 既獲鉅款即擴大 其洞外經營,累石為庭,新築東室……增建前庭拜殿……鎮內外士紳之捐助不克備述。 輪奐 精美,寺貌既成,環境幽邃,朝夕參詣者眾。 未幾,篤信士女倡議,擴充經建庸資山川景色 ,殊屬美舉,乃於北側峭壁之下別開一洞,初以洞外麤建木屋為休憩處,繼則奉佛課誦與廣 明巖爭光比美,別號廣照寺。 師徒二人看過碧霄岩,再登不遠之瑞藏岩後「再往上登一小廟(係雜神廟)住有廟祝一 人,師(廣欽)即取出麵菜,請其代余(林覺非)作餐。師則自袋中取出水果為餐。」從廣 欽和廟祝熟識,而且此廟離其修行之岩洞不遠看來,廣欽當年所帶白米,說不定是交給廟祝 代炊。

廣明寺: 廣明寺近隣の火葬場

大雄寶殿→唐式孝院建築,莊嚴雄偉,風格優雅。 廣欽紀念堂→開山住持廣欽老和尚禪修巖洞,早期台灣本土建物。

大家來到碧霄岩,茶未泡開,師已出定,上山來與弘一大師、轉塵上人、宏仁諸師頂禮請安。 師見猛虎奔出後,稍一收心,自想:「若是我過去欠牠一命,此世還牠一命,自是因果相酬。」又想:「若不是,豈不因因果果應應報報永無了期嗎?」法師心意未定,猛虎已入洞來。 師言:「阿彌陀佛,老虎莫瞋!冤冤相報,終無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出外人,你這個地方讓與我修行,以後我成就,必當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猛虎見師念念有詞,不知是懂還是不懂,停在那兒沒有進一步的行勤;法師只顧一心念佛,靜待奇蹟出現。 沒料到猛虎竟然頷肯稱臣,點了點頭,溫順地向洞外走去,伏在洞口站起衛兵當起護法來了。

廣明寺: 台北市合法寶塔

翌年,參加懺雲法師在台北念佛團打佛七,懺公非常敬重老和尚,於佛七圓滿後,浩浩蕩蕩七、八十人,上土城承天寺拜訪老和尚。 當時,承天寺建築簡陋,只有幾棟寮房,沒有現在這麼輝煌壯麗。 在老和尚的丈室,裡裡外外擠滿了老老少少,有專程來請益的,有好奇湊熱鬧的,有登山路過的。 民國二十二年,師謁莆田縣囊山慈壽禪寺妙義老和尚求戒,時年四十二。 遂請得上轉下塵老和尚之應允,攜帶簡單衣物及十餘斤米,前往泉州城北清源山,覓得半山岩壁石洞為安身之處。 師在深山洞中坐禪念佛,米盡糧絕,即以樹薯、野果充飢,山中多猴虎,久之,人獸相處了無畏懼,遂有猿猴獻果、猛虎皈依之事,「伏虎師」之雅號乃不脛而走。

另外,他受戒地方(承天寺)及後來多處掛單所在,都是用「參究方法徹見本有佛性為宗旨」禪寺,因此被人在此階段歸類為禪宗法師。 一直於佛寺以未正式出家剃度身分從事勞務工作的廣欽,在他人引介下,越幾年即前往泰國及柬埔寨等兩地的華人地區就業。 當時工作地點並非佛教廟宇,從事工作也是與佛教事務無關的商店打雜。 1926年間,廣欽與人結隊上山伐木,多名伐木同事乘輕便車因翻落山谷身亡。

廣明寺: 新北市樹林區佛教

師出家之後,專志苦修,食人所不食,為人所不為,常坐不臥,一心念佛。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兼任副教授林茂賢說,民間有習俗說,祖先牌位上方不要有樓層「壓著」,其實只要請風水師評估「正位」,即可擺放祖先牌位,不一定要設置在頂樓。 他也認為,有些民眾將祖先牌位送往寺廟是考慮到有神明護衛,未必是沒有空間,現代人居住空間雖然有限,仍鼓勵讓祖先牌位與家人一起,以看顧後代祖孫,較符合傳統祭祀、孝道的內涵。 台北市的賴小姐最近從老公寓搬到大樓的新家,新裝潢的房子明亮溫馨,唯獨沒有預留祖先牌位的空間,加上祭祀空間與裝潢風格不搭調,一度苦惱牌位該怎麼安置;詢問幾個公墓竟一位難求,安放牌位要等20、30年,最後找到一處禪寺付費安置。

廣明寺

遂至轉塵上人跟前覆命,轉公允其隨眾入齋堂,並叮嚀一句:「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後你就知!」自此以後,師更刻苦自勵,不敢興退卻之念。 廣明寺 此外,廣欽也於臺灣其他地方擔任掛名主持、宣教,如大臺北的廣明寺、法華寺及臺灣中南部地區的南投仙峰寺、嘉義廣照寺及高雄妙通寺等等。 1985年,94歲的他首度傳戒於高雄妙通寺,受戒佛教僧侶2200人、出家眾500人,受戒人數在當時皆為破紀錄。 關於廣欽的佛教神通與傳說相當多,例如傳說他1947年-1964年於台多次入定,並於修行期間僅以山林野生水果果腹,未嘗食其他種類食物。 而「伏虎師」一名之由來,乃因曾在山洞中坐禪念佛,終因米糧食盡,改以野果充飢,山中時有猴虎出沒,然時日一久,倒也相安,於是有虎皈依、猴獻果之奇事。

廣明寺: 新北市平溪區佛教

一天,師與往常一樣在洞中坐禪,忽聞一股強烈腥羶,隨風飄入,心裡正覺奇怪,隱約之中,似有一龐然大物入洞來,隨即睜眼瞧瞧,沒想到竟是一隻猛虎,心中大驚,脫口叫出「阿彌陀佛」。 這隻猛虎,萬萬也沒料到,此乃森林之王蟄居之所,居然有此「師」吼,心裡沒有準備,猛然之間經此獅吼,竟也落荒奔逃。 猛虎於驚魂甫定後,重整旗鼓,挺胸邁步,一步步逼向洞中,並不時悶吼,怒目投向法師。 師未上承天寺出家之前,自以為福淺德薄,出家之後未成道之前,若廣受十方供養,恐償還無期,道業難成。 因此,當師決志出家後,亦隨即在家裡學著減衣縮食少眠,為進入空門鋪路。 及至能夠日中一食,樹下一宿,不依床鋪止息,方肯祝髮為僧。

他強調「自己的祖先應該自己拜」,若由別人代為祭拜,就沒有慎終追遠的意義。 林姓設計師觀察買2房、3房的買家,年齡層多是40歲以下,有的甚至很少開伙,對祭祀也較沒有概念,這些族群的祖先牌位多半留在老家,由老一輩親友祭拜,他們逢年過節才回去,自然就不需要在公寓大樓裡挪出空間祭祖。 廣明寺 徐太太說,她60幾歲了,觀念很難改,無法接受家裡沒有父母親的牌位,但確實要體會子孫的難處,像她全家都是女兒,長輩的牌位要放哪? 最後也是安頓在宮廟裡,早晚都有人誦經祈福,顯示對祖先的敬意。

廣明寺: 廣明寺と併せて検討されている近隣斎場

廣欽老和尚受具足戒之處,據《廣欽老和尚事略》與《廣欽老和尚傳略》 、《廣欽老和尚雲水記》更有不同記載。 《事略》說「師《廣欽》謁莆田縣囊山慈壽禪寺妙 義老和尚求戒」,《傳略》及《雲水記》則說命(廣欽)往興化龍上山寺受具足三壇大戒」 ,不過似以前者較為可信。 三十七年,於新店街後石壁上開鑿廣明巖(即現之廣明寺)。 四十年雕鑿「阿彌陀佛」大像,是年冬,佛身已告竣工,正將開臉,不知何因,師忽離寺,工亦告停,四十一年由粵籍李文啟老居士募資完工。 師離寺後,遂於土城成福山上,覓一天然大石洞,恢復往日隱居的生活。

廣明寺: 新北市中和區佛教

午後二時左右,忽告眾曰「無來亦無去,沒有事」之語,並向徒眾頷首莞爾,安坐閉目。 少頃,眾見師不動,趨前細察,乃知師已於念佛聲中,安然圓寂。 四十四年(乙未)三月,板橋信眾在北縣土城火山購地供師,即今承天寺所在,該地原係一片竹林,人跡罕到。

廣明寺: ♜ 新店玫瑰社區福德宮

至今,臺灣宗教研究人士仍認為廣欽對淨土宗的貢獻頗大,尤其在早期的臺灣北部,廣欽法師與李炳南在家居士及煮雲法師,並稱臺灣三大淨土代表人物。 弘法最好就是要由有德行的、為人敬重的長老們來開導、提倡。 對於本修禪宗法門的廣欽而言,他不談理論、僅要求信眾吃素念佛的務實教授,與本身苦行的做法,除了帶來佛教的清高近民形象之外,也符合淨土宗的宣教法門。 事實上,廣欽也多次揭櫫過「淨土就是禪」的說法。 早年在大陸,曾因入定約四個月之久,被上山砍柴的樵夫誤以為他已往生。

廣欽老和尚93歲德相在大陸來台的僧侶中,廣欽算是比較特殊的一位,首先是他不識字沒有受過正式的佛學教育 ,不像很多來台的大陸籍的僧人,在故國神州土都會顯赫一時,甚至住持一方不在話下。 面 廣欽來台之前,乃至之後的十數年間,知名度仍然無法和其他大陸籍的僧人相比,甚至就連 本地僧侶也難以自比的。 廣欽之所以在禪寺內以淨土佛號攝眾,基本上是他早年在祖庭承天禪寺的一次修行體驗 「念佛三昧」不無關係。 那一次廣欽在福州鼓山,隨眾在大殿行香念佛,手結定印邊走邊唸 彌陀六字洪名,突然一頓,剎時廣欽覺得佛號在大殿地面盤繞,然後再冉冉上升迴旋起來, 當時感覺不到寺廟及他人的存在,只有源源不斷的佛號。 到最後維那引磬一敲,功課圓滿, 廣欽依然感覺佛號四方圍繞,如此竟持續三個月之久。 此記立於民國四十二年,後廣明寺先後於五十一年及五十七年兩次重建,工程數年,至 六十一年始全部完工,六十五年增建地藏殿。

廣明寺: 新店 光明寺

在修行上,沒有任何便宜可佔,也沒有任何取巧詐偽處,都是步步踏實,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 弘一大師前來承天禪寺後,遂與轉塵上人領數人上山;弘公在洞中左觀右審,表情肅然而讚歎道:「此種定境,古來大德亦屬少有。」遂在師前,輕輕彈指三下,眾人隨著轉公一齊步出洞外,朝後山碧霄岩漫步而去。 宏公與師相約於山中苦修,一在山下洞中參禪,一在山上岩中念佛。

廣明寺: 廣明寺附近的宗教團體

我的看法是,廣欽老和尚十一歲養父母即已雙亡,而養子的身份必然無法繼承田產,而且養 父說不定是佃農,若是地主,生活當不致太困苦。 承天禪寺與廣欽養父母家同住在晉江縣內 ,養母由於茹素信佛,必然知道這座赫有名的大寺,更甚者極可能與寺內法師熱識,而承天 禪寺法師必然對廣欽老和尚有所印象。 所以我分析,廣欽在養父母離世之後,是被近親送到 承天禪寺當小沙彌,否則以一個十一歲的小孩獨自到南洋謀生,在舉目無親的情況下,是極 為不可能的事,況且南洋謀生又談何容易? 以上三篇傳記所記顯然不同,唯一相同者是廣欽老和尚曾經到過南洋一事。 不過到底廣 欽是十一歲就到南洋,還是二十歲才到南洋,在這裡有進一步釐清的必要。 四十五年,師回新店,至四十七年底,再上土城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