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散文必看介紹

《流言》是張愛玲的隨筆散文集,可以說是大珠小珠滿玉盤。 在這本書中我們倒可以看到張愛玲滿篇的警句佳句。 張愛玲散文 如「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鍊」(到底是上海人);「中國人喜歡法律,也喜歡犯法」(洋人看京戲及其他);「多數的女人非得『做下不對的事』方才快樂,婚姻彷彿不夠不對的」(談女人)等,不勝枚舉。 怨女(張愛玲創作中篇小說) 《怨女》是當代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966年。 該小說敘述了女主人公柴銀娣坎坷的一生,從而呼喚了社會對女性的關注。

張愛玲散文

千萬人之中的偶然相遇,千萬年之中的巧遇,偶然的相逢,這宿命的溫情定格於瞬間。 ”本身已經包含了無盡的惆悵,張愛玲在情感最熾熱的時候,在擷取最浪漫的瞬間之時,也沒有忘卻愛的漂渺與不確定、短暫,——還是張愛玲。 《半生緣》是張愛玲最為人廣知的著名作品之一,也是她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说。 1948 張愛玲散文 年發表時原名《十八春》,其後內容經過修改,重新定名為《半生緣》。 該作品曾被改編成舞台劇、電影及電視劇。 同時間也是張愛玲作品中經過最多演繹與不同表演管道展現的作品。

張愛玲散文: 藝術形象

他還很珍愛自己的美,對於別人借他的長睫毛,他總是一口回絕;聽到別人說某某太太漂亮,他竟然天真的問道:“有我好看么? ”讀到這裡我們可能已經忍俊不禁了,“弟弟”著實可愛,不僅是一個外表很美的小孩子,也是一個內心單純的小孩子,他的“愛美”的表現,我們看到的不是成人弄虛作假的虛榮,而是兒童的認真。 寫到到這裡,作者寫了“弟弟”的“虛榮”和“妒忌”,似乎都是在列舉他的缺點。 所以,作者是滿懷著對“弟弟”的喜愛和憐惜之情來寫他的,這在後面寫到和“弟弟”玩遊戲的場景時就很明顯的表露了出來。 作者說他們遊戲時總是“我出主意”,他們分演《金家莊》上能征慣戰的兩員驍將,“姐姐”演月紅,使一口寶劍,“弟弟”演杏紅,使一隻銅錘,兩個人用著自己無所不及的想像力藉助著外物諸如錦毛毯虛擬著一幕幕熱鬧的英雄劇。 張愛玲(1920年9月30日-1995年9月8日),本名張煐,後因入學需要,母親以英文名Eileen譯音,易名愛玲。

  • 《天才夢》一文為張愛玲18歲時的創作散文,也被她視作自己文學生涯中的”處女作”。
  • 然而,一種不動聲色的人生苦難和滄桑已被她輕輕地觸及;而一份愛的無奈和哀痛也被她暗暗地激起,讓人想想就忍不住要心酸落淚。
  • 這一文體對人們的創作起著一定的文本示範作用,這是她對現代小說的最大貢獻。
  • 「桃」也讓我們聯想到唐人崔護的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而「人面桃花相映紅」也似乎預告了將來人「不知何處去」的無奈。
  • 也許,那年輕人的一聲問候並沒有什麼深意,而她卻賦予它無限的想像與希望,那一晚的一瞬間,化為她生命中的永恆,成為苦難歲月裡,可以時時懷想的一段美好時光。
  • 風景畫裡我最喜歡那張《破屋》,是中午的太陽下的一座白房子,有一隻獨眼樣的黑洞洞的窗;從屋頂上往下裂開一條大縫,房子像在那裡笑,一震一震,笑得要倒了。

在飢餓中,他們同旁人一樣,都不得不面對沉重而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也需要參加各種種政治活動。 最終,金根因故與農村幹部爭執,被視為「反革命份子」,其女兒阿招也在混亂中被人踩踏致死。 月香則燒掉了村中的倉庫,自己也被民兵趕入火海之中。 等到春天來臨時,村裡依舊彌漫著飢餓。

張愛玲散文: 上海的青春

”传达了既是个人的又是共同的经验;孔尚任的《桃花扇》一剧,以丽人的斑斑血迹描画的一幅桃花扇为道具演绎世间的悲欢离合,抒发家国兴亡之感。 以上种种以桃花、爱情交相映照的文学作品历经千百年而魅力不衰本来,以张爱玲的天才和妙笔不难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同样动人的桃花爱情故事,然而,她“就这样就完了”没有希望,没有余地,只有无尽的遗憾和深深的无奈。 该散文讲述了一个女子想等待自己的爱情,却又几次三番地被转卖悲惨故事。 这个故事是真的,是张爱玲在与胡兰成新婚时,听对方讲起的。 《爱》的魅力便在于从这份悲凉与无奈中营造一份美感,获得一种彻悟。

張愛玲散文

張愛玲故居常德公寓位於上海常德路和南京西路交匯處,在靜安寺附近。 這幢裝飾藝術派風格的公寓,原名為愛丁頓公寓,又名愛林登公寓,建成於1936年。 張愛玲和姑姑在此居住了許多年,在這裡完成了她一生中最主要的幾部小說創作。 1961年,應香港電懋影業公司的邀請,張愛玲去台灣收集資料後赴香港創作電影劇本《紅樓夢》、《南北和》及其續集《南北一家親》、《小兒女》、《一曲難忘》,回美國後還創作了《南北喜相逢》。

張愛玲散文: 文章導覽

結果的確什麼也沒有發生“就這樣就完了”,張愛玲在此另起一段,六個字裏用了兩個“就”,就冷酷地葬送了那個春天的桃花盛開的萌芽着愛的情感的晚上。 張愛玲散文 接下來敍述一個真的、美的、純的,同時又是那麼虛的、淡的、淒涼的關於“愛”的故事。 春天的晚上,桃樹的底下,着月白衫子的十五六歲的少女,正是青春如花,做夢懷春的豆蔻年華,對愛可以説有無數的美好憧憬。 正當此際,那個對門的他,從來沒有打過招呼的他,走了過來,對她説了一聲:“噢,你也在這裏嗎? ”然後,“她沒有説什麼,他也沒有再説什麼,站了一會,各自走開了”。 “愛”這一永恆的主題,古往今來述説不盡的主題,張愛玲僅以三百四十餘字的袖珍篇幅,看似輕鬆地淡淡道來。

但《小團圓》讓所有角色悉數「團圓」,燃燒最美好的時光,留下最孤寂的餘燼。 而現實中的張愛玲始終未能「團圓」的蒼涼,這本書卻成就了她的圓滿。 《秧歌》是張愛玲用寫實的筆調、敏銳的感性所譜寫出的農村悲歌。 在溫暖中有慘澹,在沉重中有平凡,展現出張愛玲對複雜人性最深沉的凝視,也是張愛玲小說風格的轉折點。 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是多熱忱、多浪漫!

張愛玲散文: 楊佳嫻:「張愛玲寫衣服,帶著一種癡迷」——當代才女致敬書寫 #3〈更衣記〉

話劇《張愛玲》是為紀念張愛玲誕辰九十周年而創作的。 2010年10月21日至10月31日登入北京朝陽9個劇場。 2013年5月14日至23日,受邀第二屆國際女性戲劇節,在北京大隱劇場連演10場。 該劇由閆月導演、作曲,是中國第一部人物傳記音樂劇,也是第一部以張愛玲為主角的張愛玲相關題材的作品。 作家白先勇:張愛玲當然是不世出的天才,她的文字風格很有趣,像是繞過了五四時期的文學,直接從《紅樓夢》、《金瓶梅》那一脈下來的,張愛玲的小說語言更純粹,是正宗的中文,她的中國傳統文化造詣其實很深。

”讀到這裏我們可能已經忍俊不禁了,“弟弟”着實可愛,不僅是一個外表很美的小孩子,也是一個內心單純的小孩子,他的“愛美”的表現,我們看到的不是成人弄虛作假的虛榮,而是兒童的認真。 寫到到這裏,作者寫了“弟弟”的“虛榮”和“妒忌”,似乎都是在列舉他的缺點。 所以,作者是滿懷着對“弟弟”的喜愛和憐惜之情來寫他的,這在後面寫到和“弟弟”玩遊戲的場景時就很明顯的表露了出來。 作者説他們遊戲時總是“我出主意”,他們分演《金家莊》上能征慣戰的兩員驍將,“姐姐”演月紅,使一口寶劍,“弟弟”演杏紅,使一隻銅錘,兩個人用着自己無所不及的想象力藉助着外物諸如錦毛毯虛擬着一幕幕熱鬧的英雄劇。 這個時候的“弟弟”,調皮、任性、天真,是一個愛玩鬧的快樂無邪的小孩子。 散文開頭作者就以一種孩子式的嫉妒口吻說“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點也不”,是怎樣的美呢?

張愛玲散文: 張愛玲電影劇本

儘管張愛玲對愛情的不確定有著清醒的認知,但她藉由故事中女孩對那個春天晚上的念念不忘,說明了愛情還是具有穿越時空限制的永恆性。 即使只是偶然的邂逅,甚至只是一句輕輕的問候,卻讓那個女孩一見傾心,一生不忘,「常常說起」。 張愛玲散文 對門的年輕人走近,對她道:「噢,你也在這裡嗎?」這場巧遇的因緣,幸福彷彿就在咫尺。 話中以「婉曲」的含蓄口吻,暗示年輕人沒明白說出口的愛意。 「你也在這裡嗎」中的「也」字用得極妙,一下就縮短了兩人的距離,將陌生疏遠化為熟悉默契。 但是,這個愛的語調簡潔乾脆得近乎冷漠,以蒼涼無奈為底色,從故事的開頭到結束,這種冷眼看人生的「酷」的語調貫徹始終。

張愛玲散文

就說《戰爭與和平》吧,托爾斯泰原來是想歸結到當時流行的一種宗教團體的人生態度的,結果卻是故事自身的展開戰勝了預定的主題。 這作品修改七次之多,每次修改都使預定的主題受到了懲罰。 終於剩下來的主題只佔插話的地位,而且是全書中安放得最不舒服的部分,但也沒有新的主題去代替它。 因此寫成之後,托爾斯泰自己還覺得若有所失。 和《復活》比較,《戰爭與和平》的主題果然是很模糊的,但後者仍然是更偉大的作品。

張愛玲散文: 張愛玲晚年歲月

我自己那時候正在讀穆時英的,《南北極》與巴金的《滅亡》,認為他的口胃大有糾正的必要,然而他隻晃一晃就不見了。 大家紛紛告訴我他的劣跡,逃學,忤逆,沒志氣。 我比誰都氣憤,附和著眾人,如此激烈地詆毀他,他們反而倒過來勸我了。

張志沂与黃素瓊(黄逸梵)于1915年结婚。 張志沂和黃逸梵生下一女一男,分別是姊姊張愛玲和弟弟張子靜。 姑母张茂渊,1902年6月3日生于南京,1912年迁居上海,1924-1928年留学英国,任职于怡和洋行,1942年太平洋战争后被裁员,后任职于电台及大光明戏院翻译,1979年77岁时结婚。 張愛玲散文 姑父李開第1900年12月生于上海嘉定,毕业于交通大学。 1991年6月13日张茂渊在上海去世,终年90岁,长期居住在黄河路长江公寓305室。

張愛玲散文: 張愛玲翻譯作品

二战中失去财产,生活落魄,1948年51岁去英屬馬來亞吉隆坡僑校坤成中學教手工半年。 黃逸梵1948年底,带着十七箱古董,坐船去英國倫敦。 1957年在伦敦因胃癌病故,享年61岁,舉目無親。 通常,張愛玲在她的散文裏言及的多是瑣瑣碎碎的日常生活、身邊感受。 她有滋有味地品嚐着世俗人生的種種樂趣,但又能超越庸常和淺薄。

可是我因為西湖詩意的背景,終於固執地保存了這一點。 類型包括小說、散文、電影劇本以及文學論著,她的書信也被人們作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 愛是人生極其重要的章節,不能不遭遇又難以遭遇不能不追尋又難以追尋,它是千萬人、千萬年中的“剛巧”——潛伏的是落花流水的偶然,鶯飛燕過的渺茫啊!

張愛玲散文: 電影

这其中总是洋溢着浓浓的姐弟之情,体现了一种真挚的温情美。 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拍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去了。 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去时是何等样的生活。

張愛玲散文: 商品推薦

同年父母協議離婚,張愛玲隨父親生活。 張愛玲典藏全集 《張愛玲典藏全集》是哈爾濱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愛玲。 本書是國內惟一正式授權出版的張愛玲作品全集;張愛玲的作品第一次以全集的形式出版;其中收錄了一些張愛玲… 傾城之戀(1943年張愛玲所著小說) 由張愛玲的代表作《傾城之戀》改編的電視劇於2009年3月在央視第八套播出,原小說是張愛玲最為傾心的作品之一,一對痴男怨女糾纏不清的愛情故事,在其筆下卻獨有一… 愛(張愛玲創作散文) 《愛》是張愛玲創作的散文。 該散文講述了一個女子想等待自己的愛情,卻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悲慘故事。

張愛玲散文: 流言

所以快樂村是一個與外界隔絕的大家庭,自耕自織,儲存著部落時代的活潑文化。 張愛玲早期作品中,我最喜愛的一篇(即是散文《天才夢》)。 十九歲的張愛玲,對于自己生命過程深刻的自省。

張愛玲散文: 《張愛玲散文》文 / 張愛玲

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都不能脱離、違背生活的真實。 香港之戰雖然使白流蘇和範柳原多少有了些變化,但如果硬要給他們戴上“革命”的帽子,恐怕就成了藝術創作上的敗筆。 張愛玲早期的小説集《傳奇》皆有所本,後來的小説更是尊重真人實事。 其小説以現實生活為題材,寫現實生活中的普通人,以反映大都市的民間習俗為特色,以對兩性關係、婚戀關係和日常生活的講述為敍事重點,並注重傳達出蒼涼的生命體驗,展示了一幅幅鮮明生動的上海普通市民階層的風俗畫。 小説所表現的人物突出為兩類市民形象:一類是生活在大宅院裏,在賭博、玩歌女的生活中靜待歷史淘汰的遺老遺少;另一類是生長在街頭裏巷,在繁瑣的世俗生活中尋求安穩卻屢遭磨難的小奸小壞的小市民。 人物性格的形成和發展都不能脫離、違背生活的真實。

張愛玲散文: 张爱玲研究

這個故事是真的,是張愛玲在與胡蘭成新婚時,聽對方講起的。 《愛》的魅力便在於從這份悲涼與無奈中營造一份美感,獲得一種徹悟。 張愛玲散文 “月白的衫子”、“老了的時候”、“無涯的荒野”以及短短數百字之內竟用了七個“沒有”,這些貌似沒有感情色彩的措辭更加重了文章的悲涼之意,烘托出“愛就是命運”乃至“生是命運”這一主題。 鬥爭是動人的,因為它是強大的,而同時是酸楚的。

張愛玲散文: 關於張愛玲的文學作品

其後該書的簡體中文版權也由天津人民出版社獲得。 1967年10月8日,賴雅去世,張愛玲獲邀擔任美國雷德克里芙學校駐校作家,並且開始將清朝的長篇小說《海上花列傳》翻譯成為英文。 1961年,張愛玲到香港和台灣寻求机遇,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