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波羅蜜10大好處

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能接受一切,就會接受惡報,惡報受盡,災難消除。 忍辱波羅蜜 所以學佛的人要用因緣觀看待問題;離開了因緣觀,就很難正確處理一切問題。 有人認為:“ 忍就是吃虧,我不願意吃虧。

忍辱波羅蜜

這種實際上還沒有到根本哦,根本、真正的根本問題還在後頭。 忍辱波羅蜜 所以我只是說,就我們眼前能夠體會得到的這一種地方來告訴你,於是那個時候你對的這個法,如法地思惟得到了勝解――啊! 這個法都是善法,這個法你能夠善巧地安住在上面。 否則的話呢,儘管我們文字很通,你無法安住,講的時候可以,碰見事情啊,完了! 所以這個地方,第三叫「不解」,不了解這一個佛法的特質。

忍辱波羅蜜: 什麼叫做波羅蜜?

上周全班再度以恭敬歡喜的心相偕浴佛去,浴佛中時時提醒自己外離身垢、內離心染,藉此啟發內心的慈悲與智慧,能如釋迦牟尼佛般發大菩提心,讓自己成佛的種子萌芽。 明昆長老所編著的《南傳菩薩道》(Great Chronicle of Buddhas,又譯《大佛史》)將十波羅蜜視為聲聞、緣覺與菩薩的共學道品,而非菩薩特德。 古人云:「忍得一時氣,免了百日憂」,是很有道理的。 又云:如是等種種,入智慧門,觀諸法實相,心不退、不悔、不隨諸觀;亦無所憂,能得自利、利他,是名法忍。 答曰:有兩種眾生來向菩薩,一者恭敬供養,二者瞋罵打害。

忍辱波羅蜜

你能夠經常這樣去的話,就是「不失歡喜」,眼前雖然境界沒現起,你在思惟這個佛法,哎呀! 平常心裡面就浮浮泛泛,欸,看見一個人跑得來,大家就聊聊天,今天天氣哈哈哈,就是這個樣,這種狀態,這毫無意思。 然後你思惟法的時候,裡邊覺得:哎呀! 當境界現起的時候,更是使得你立刻感受到:啊! 以前隨煩惱去的這個熱惱之火,這被三業,在惡業當中燃燒相;現在呢卻是以淨法淨化了以後,得到那個調伏清涼相,就這樣啊! 所以這個地方要告訴我們恆常修習這個的話,你就不失歡喜。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上)

而般若度是唯一不共,不但不同於聰明、才智,也不同於前五度;般若如眼目,有般若眼目的引導,其餘五項才可能成為波羅蜜而得以增長。 布施一塊錢,布施一分錢,如果心裡不著相,他這個福德是究竟圓滿的。 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講都講不出來。 為什麼那麼小的東西會得那麼大的福?

這個修施、戒等波羅蜜多一定是一個菩薩,不是普通人哦! 對一個菩薩積了百劫,然後瞋恚一個菩薩的話,都壞掉了,何況我們現在呢! 對這一點是特別注意呀,特別注意! 如果說我們不在這裡,不住在這裡,那我們不談這個,本來是凡夫,本來我們就忙的,就是忙下地獄的事情,本來就是忙的六道輪迴的事情。 現在我們有了覺醒,跑到這地方來,然後一觀照,啊! 說菩薩都在那邊拼命地努力,我還是個凡夫,更要不曉得努力多少倍啊!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柔順忍

要善閱這是善於聞,「善思擇」要善思,那個要把握住這個真正的正義,那就對了。 就是說對象是這個,然後呢發脾氣這個人的話呢? 它這《入中論》上面解釋,說這個菩薩生了這個瞋尚且如此,何況是不是菩薩。 前面已經說過了,百劫修集的什麼─施、戒波羅蜜多等喔!

  • 如《入行論》:「樂因唯少許,苦因極繁多。」我等恒有眾苦隨逐,故以苦為道不可不知。
  • 「無生」是不生、不滅,離有、無二邊,通達常、非常,空、非空,有為、無為的障礙,於「無生」的法不動不退,即是證「無生法忍」。
  • 所以仔細去想,應該怪自己才對。
  • 那麼它這個地方的瘡患指什麼?
  • 因為他了知人法俱空,內心穩健安閒,不懷纖毫惡意。
  • 但是你反過來是情況,到真正天氣暖和、熱的時候啊,它又是反過來一種狀態。

對了,我想起來,那天晚上講「熟、溜」兩個字就是這樣的。 剛開始你不熟,那麼你要去背啊、要去記啊,熟了以後只是隨口溜過。 「溜」字曉得不曉得,三點水,一個留下的留。 意思一下,浮在那個水面上的一點點那麵粉的樣子。 這個本論上面,前面上面說浮在上面一點酸酒啊,那是沒有什麼味道,就是這個意思。 所以在這個地方,這一點我們特別應該深入思惟、觀察。

忍辱波羅蜜: 第一波羅蜜,指般若言|淨空老和尚開示

如果我們說是透過了身體間接受害,可身體受損並不代表心會受到損害。 更何況,即使他人沒有去造作損害的行為,我們的身體也會隨著無常而壞掉,何須去嗔恚呢? 如果別人不歡喜我,對我有什麼傷害? 別人不歡喜我,是他人去造作惡業,對我來說,不會因為別人不歡喜而損失了福報,或是後世將墮落於三惡趣。 反之,他人的讚歎,也不會讓我增長功德,投生於善趣。

  • 又或者錯誤理解忍辱就是吞聲忍氣,做個軟弱無能的人。
  • 所以這裡就用種種殊勝的利益來讚歎忍辱的功德,策發我們的好樂心上進心,把這個忍辱的力量自我修練昇華變成大智慧,你將受益無窮。
  • ” 其實這六個字就是要我忍辱。
  • 菩萨如斯入无所誓犹如虚空,苞诸佛土亦复如斯无所缚着,兴于如来所入之力而俱游同,犹如虚空所入无二。
  • 你真正有本事的,要把這個克服了,對啦!

在複雜的時代潮流中,社會的變動加劇,價值紊亂,急躁無濟於事;要有般若智慧的眼目,先學習讓自己不要煩惱、生氣,這就是修行。 再則,我們根本不知道世間有多少的因緣差別,這就是「無明」。 忍辱波羅蜜 「無明」即是不知、不足、不盡,有內在打結的煩惱,但沒有發出身口動作,雖然沒發作,卻會造成身心的不和諧。 前文說,五度以般若為導,當我們以般若智慧來觀照,就會發現「忍」的必要性。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の実践

雖然經過四力懺悔了、淨除了,但是淨除是淨除了,你要想在這一個短時候之內,能夠修行證道的話,對不起,不行! 因為,由「自相續」當中,前面已經積累的這一個善根,被這一下的瞋心破壞掉了,破壞掉了! 所以這個感果的這個是不會有啦! 懺悔了,這個瞋心、這個惡業經過懺悔以後,把它清除掉了,可是積累的這個資糧本身,就被這一個瞋念統統摧毀掉了! 也許這裡大家就奇怪了,這怎麼可能?

佛法說,老、病、死固然是苦,還有一種五蘊熾盛苦。 其實人的一生,一直在過程中度過。 成長固然是本來如此,衰老、生病、死亡,也是本來如此。 面對物理、生理變化,又有社會、心理的變化,人要學習,從頭到尾都要學習。 —人的一生就是來學習修行的,其中最需要修行「忍」的,是自己。

忍辱波羅蜜: 菩提道次第廣論 第五部分 上士道 忍辱波羅蜜

吳王覺得勾踐很忠實,對他就很放心。 避越國,臥薪嘗膽,準備了十年,終於打敗吳國。 越王把夫差的屍體碎屍萬段,以發泄他心中的仇恨。

忍辱波羅蜜

別人態度不好,或一句話不中聽,馬上起計較心,乃至起嗔恨心,你所有的功夫、修道,都垮掉了。 青年同學們注意,不要聽了金剛經講忍辱,就萬事不做,自以為那是忍辱;要入世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修菩薩道的基本精神。 菩薩是積極的,不管自我,只有做利他的事,而入世利他是非常痛苦的,也是非常煩惱的。 要處處犧牲自我,必須要有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才是真正大乘道的忍辱精神。 譬如說,佛為什麼讓人家砍他的身體? 他是為了證明給世人,修證佛法確有其事,這個道理我們一定要曉得。

忍辱波羅蜜: 波羅蜜

修忍的工夫,第一個是用智慧的眼去觀照。 忍最主要是對治不忍的煩惱—「愛生氣」。 古董花瓶被打破,已經夠難過了,還被指責為不講人道! 聽到那一句話,會不會生煩惱? 但是,生惱只會讓問題更加複雜。 假使有比丘尼受委屈,發之身口的行動,捶胸頓足、哭鬧,淨說些有的沒的,這是犯威儀的。

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識學派等)的十波羅蜜,為六波羅蜜又加:方便、願、力、智。 故佛陀說的「忍辱」,並不是真的叫人「只會忍辱」。 說那麼這樣地嚴重的壞善根,發這個脾氣,是不是一般發一個脾氣就算呢? 忍辱波羅蜜 還是這個發的脾氣的對象有特定的呢?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詳述介紹

而且忍辱有助於消除我們修行中的種種惡緣和障礙,有助於我們了生死出輪迴。 虛云大師說:“ 因果二字,是一切聖凡世間出世間都逃不了的! ” 他用了一個 “ 逃 ” 字,也就是說,不管你信不信,因果從不饒人。 你可以不信因果,但是,你絕對逃不脫因果。 古話說:“ 天網(即業力之網)恢恢,疏而不漏。

忍辱波羅蜜: 這個「5-4-0」手勢,如何成為國際求救訊號?學懂了這個手號,或許能助己助人⋯⋯

這張圖你們可以仔細的看一下。 這個概念你們要把他認識得很清楚。 這張圖一共分成好幾圈,最裡邊一個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後呢外面一個閻羅王抱著它,就這樣。 那麼在這個最裡邊的核心當中他有三樣東西,哪三樣東西? 這個一條豬,一條蛇,然後呢一隻雞,這…

忍辱波羅蜜: 課通知(含0521摘要-上士道_ 忍辱波羅蜜

” 這正是他對兒孫的最大關懷,讓他們懂得吃虧是福。 我們常常聽到人們說:“ 我也懂得忍辱很重要,也懂得不忍辱有很大的危害性。 但是,一遇到事情來,就忍不下這口氣,自己要想控制也控制不住。 ” 其實,這是多生累劫的習氣把 “ 我相 ” 執著得很深,把人我對立看待。 假如我們不放下,為了爭一口氣可以不顧一切,這是很危險的,它會給我們帶來種種煩惱,造種種惡業。 弘一大師教導我們說:“ 涵容(即包含、容忍)是待人第一法。

忍辱波羅蜜: 布施

這個我們沒有感受得到,因為誰還沒到死的時候。 欸,但是我們卻有一個經驗,什麼經驗啊? 當你或者病,或者一個突然的突變的時候,那個時候我們心裡面有一種狀態產生了。

這六度波羅密依次而修,才可以渡到彼岸。 布施、持戒兩者屬初機學佛者築基、培養福德之要法。 而忍辱波羅密可分兩個層次,一為初基行者的忍一切違逆外境,行者對外界的人事物,不如我意者,能不起心相應。 此行者對外境還有一不甘願的心,故才要忍而忍之。 後者也是開悟的行者,具足般若智慧,以般若慧為眼,以安忍為用,才有辦法速到彼岸的。

忍辱波羅蜜: 佛法讓煩躁心變平靜

用同體大悲的悲心來觀,以同等心這麼悲憫的去看他,我們儘量去滿足他,皆大歡喜,這是悲心、同體大悲。 「波羅蜜」意譯作「事究竟」、「到彼岸」、「度無極」,簡稱「度」。 或音譯作「波羅蜜多」、「播囉弭跢」、「播囉弭諦」。 按龍樹《寶行王正論》,有六種波羅蜜統攝大乘義:佈施、持戒為利他,忍辱、精進為自利,禪定、智慧為解脫。 有的時候我們會這樣子想:什麼事都可以忍,就是別人罵你,你都可以忍,什麼人罵你都可以忍,就是老婆罵你不能忍(師尊笑),有的時候會這樣子想的。 忍辱波羅蜜 佛法主張,以度人來度自己才是最可靠的方法。

因此,古代的莘莘學子,為了考取一個功名,有時會不惜犧牲一切,甘願忍受常人難以忍受的種種寂寞和打擊。 這種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而在逆境中苦苦奮鬥的精神,是古代聖賢歷來所倡導的。 其中最有代表意義的莫過於蘇秦頭懸樑、錐刺股的故事了。

總之,修忍辱對我們了生死出輪迴至關緊要,應把它提到修行的重要位置看待。 古德說:“一念嗔心起,百萬障門開。 ” 嗔恨心最難消除,一念嗔恨心生起,各種各樣的業障都會出現。

就是菩薩於一切梵行,精進無懈怠,於飲食能節不恣,食已即消,而無停滯之患,是名得食能消。 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雖晝夜不息,而善能調適身心,常得輕安,少病少惱,自在無礙是也。 菩薩於諸梵行,精進無懈怠,則法義皆通,辯才增長,隨問隨答,皆無疑礙,是名增長辯才。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勇猛精進,樂法之心無有厭足,昔所未聞,今皆得聞,是名未聞能聞。 就是菩薩於諸梵行,精進向佛道,於一切時處,鬼神之類,悉加衛護,是名為非人護。

忍辱波羅蜜: 忍辱波羅蜜多完整意涵略述 ~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