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方表示土地公能順利娶回土地婆是稀有難得的,百年前必須是當地有傑出的仕紳任重要官職或考取功名才能成功,因此是非常難得且盛大的喜事,現今已滿百週年,是罕見、具代表性的「神夫妻」,因此特別舉辦慶典,祈望土地公與土地婆持續庇佑在地里民。 當時慶典現場亦備有紀念金幣、紀念餅、平安紅繩、現包麻糬等贈予民眾,吸引愈千民眾共襄盛舉。 90年左右,政府為興建國道三號連接台中市的生活圈2號道路,土地公廟面臨遷移,當時遷到一處私有地上,然而,前竹里正進行區段徵收,而蘆竹湳福德祠就在徵收的範圍內,福德祠重建不過10多年,即使找到地也勢必將拆掉重建。 正殿為燕尾屋脊的硬山式建築,建築構造為硬山擱檁式(直接將桁木置於山牆上的作法),共有九架檁,在前五架檁與七架檁間偏五架檁下方有一截面六邊形的燈樑,用以懸掛紙燈與線香。
開基祖廟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旁祀土地婆,地方人士俗稱福德祠為「北斗閣街福德正神」。 由於開基祖廟福德祠屬於北斗的公廟,所以當地居民每逢喜事都會迎請土地公、土地婆至家中祈福,周邊的小吃攤也曾經募捐集資聘請有名匠師雕刻多尊土地公神像,讓居民可以迎請回家享祀。 位於北斗街中心的開基祖廟福德祠(又稱福安宮),是北斗街最早的地方信仰,還比北斗街中心信仰「奠安宮」年代更早,甚至有史料推斷開基祖廟福德祠的建廟年代早於北斗街建街。 福德祠(福安宮)與奠安宮連成一系,都是北斗街的公廟,其信仰圈含括北斗全境。 北區公所部分員工也會於土地公誕辰時,邀退休員工回公所聯誼聚餐。 墩北里福德祠 區公所還曾特別印製宣傳單,為此廟徵求爐主,強調爐主不必捐錢,平日只需奉茶並檢查香的庫存,望更多人加入服務。
墩北里福德祠: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位於西屯區光明路的福德祠、隆興宮與清靈宮是清乾隆年間民眾供奉的守護神,3座廟宇於民國60年經由當地人士聯合設立財團法人「清隆福宮」共推廟務,成為西大墩(西屯)地區民眾重要信仰中心。 現位於台中新市政中心,人口密集的地段,七期重劃區高樓大夏豪宅別墅林立,唯一不變的是土地公廟保有它原始的風貌。 惠來里獨特的地理位置,它處在一個湧泉不斷的水脈,西屯路以北是旱地農耕必須輪水番播種,西屯路以南水源不斷是一「漁米之鄉」。 傳說中的「蓮蕉井」能湧出清澈甘甜的泉水,漁米豐收至今依然富庶鄉里。
- 惠來里獨特的地理位置,它處在一個湧泉不斷的水脈,西屯路以北是旱地農耕必須輪水番播種,西屯路以南水源不斷是一「漁米之鄉」。
- 福德祠是广东和客家移民在 1820 年至 1824 年间建立起来的神庙,许多华族移民来此膜拜大伯公,以表达平安抵达新加坡的感恩之心。
- 屏東縣內埔鄉東勢村福基園 位置:屏東縣內埔鄉大同路二段25號旁 建廟:建廟年代未詳;民國95年重建。
- 嘉仁里福德祠富麗堂皇無以倫比,明明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卻擁有宮廟般的超優質感。
- 因信徒只作內部連繫工作,平日不願招搖,所以知道此神明會內情的人並不多。
- 據說南門福德祠在早期經重建過程中將座落土地公廟旁的神龜石雕搬移,從此消失神踪,常引發居民們的想念,因此南門福德祠管委會於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重建財神龜於廟旁,讓居民勾起過往回憶。
- 本里里民有感於先人,早年墾荒於此,供奉福德正神,庇佑里民之宗教信仰精神依歸,多次提議整修保存,本祠管理委員會順從民意曾決議集資,將本祠四周環境整修及綠化,祠前綠草如茵,四週花木翠綠清新,除具宗教信仰之心寧淨化之外,且是里民休憩散心之良好處所。
正殿自建廟以來持續做為主要的祭祀活動空間,原本西門福德祠兩側有左右翼房做為儲存空間,但後來遭到占用,因此目前正殿還兼具儲藏功能,略顯壅促。 目前西門福德祠建築為一拜殿一正殿之歇山式建築,此格局稱為「三間起一條龍前帶拜亭」,係光緒年重建時之結構。 拜亭採燕尾屋脊,正脊中央有葫蘆造型,其為四柱三疊斗式捲棚構造,在拜殿前後牌樓樑枋上都有透雕螭虎紋樣的斗抱。 原燕尾處有剪黏貼飾與泥塑等民間信仰人物與花鳥裝飾,但多數已脫落,雖不是富麗堂皇,但其工藝價值仍值得欣賞。 牌樓樑枋下安裝「三關六扇式」門扇,中央為兩扇板門,左右各設有兩格扇,各自可以獨立開合,也可將板門連格扇往側邊整個打開,所以叫做「三關六扇」,常見於臺灣民宅。 南北門福德祠主祀土地公,神龕下方供奉虎爺,一般俗稱的土地公即為福德正神,或稱福神,客家人稱為「伯公」。
墩北里福德祠: 祭祀
後來在光緒七年(1881年)時由總理陳上流倡議,並邀請其宗親陳振聲、陳春煙及何秋華、余上論等人重修西門福德祠,此次重修中將正殿增高,拜殿及廂廊則依舊制修復。 於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全里民眾集議促興建寺亭,經地方虔誠人士為代表,募捐並施工建築至民國六十一年八月全部竣工。 本里福德祠承蒙里內善信樂捐及諸位賢士誠意犧牲奔走集資策劃,始得順利題碑完成竣工,讓後世誠敬供奉,祈求護佑合境平安,福德神恩,永垂丹青。
- 最初廟地有四十餘坪,可舉辦酬神戲,1933年又因道路拓寬等因素被迫遷建。
- 始建於雍正初年,距今已有將近300多年的悠久歷史,相傳是阿里港聚落中最早的一座廟宇,為藍鼎元之子藍雲錦授命偕同族親來台開墾定居,為了祈求在台生活平安、開墾順利、信仰需要,在里港鄉中山路與永春路十字路口旁建有土地公廟。
- 西屯福德祠是西墩里及西安里的信仰中心,供奉福德正神為主神,對面還有一處機車停車場,讓參拜的信眾便於停放。
- 彰化人將西門福德祠、北門福德祠作比較,發展上一個走文的路線成為古蹟、一個重資產,成了巨富;記者則以埔心鄉員鹿路上的舊館福德祠作相較,雖坐擁資產價值上億元,但無法追回土地,連租金也未必收得,過去還積欠政府數十年的地價稅。
嘉仁里福德祠富麗堂皇無以倫比,明明是一座小小的土地公廟,卻擁有宮廟般的超優質感。 主殿的神明,除了土地、土地婆之外還手抱神童,非常少見;再則在拜殿柱聯旁的一對雙喜綵球也很特別。 建築所用材料極優,造價不菲,主殿大門於固定時段會開啟,方便信徒敬拜神明,又有寬敞舒適的涼亭,供信徒休息交流,作為村民信仰中心,環境超優。 台中后里區文明福德祠建廟已逾百年,配合道路拓寬,經都市計劃個案變更,遷建至后里運動公園內的「宗教專用區」 ,4日上午在市長林佳龍及地方人士見證下動土,未來將蛻變為綠意盎然、景觀最美的福德祠。
墩北里福德祠: 寺廟福德爺
去年4月17日開始遷移,前10天先開挖基座,完成後就到原址把土地公廟吊起來,置放在卡車上,短短3分鐘的車程,為避免碰到電線,便花了1小時搬遷,並在當天完成安座,讓土地公繼續守護著蘆竹湳。 民國三十六年(1947),阿里港仕紳鄭善大、莊大樹、鄭石勇、陳火炭、溫玉春、蔡春趁、吳萬生、吳水來、王助等發起建廟,廟地為溫黃旨、蔡春趁、吳萬生所捐,第一任會長為鄭善大,現任管理人是陳金樑。 民國九十年(2003)二月二十六日進行擴建,民國九十四年又再度重修而成今日景貌。 福德祠是广东和客家移民在 1820 年至 1824 年间建立起来的神庙,许多华族移民来此膜拜大伯公,以表达平安抵达新加坡的感恩之心。 原燕尾處有剪黏貼飾與泥塑等民間信仰人物與花鳥裝飾,但多數已脫落。 北門福德祠形制為單殿單開間,有簡單之馬背屋頂,山牆脊墜裝飾泥塑獅頭、磬牌露窗也都是同時期的工藝建築特色。
民间认为土地神可赐人以福,教人以德,尊称“福德正神”,寄托人们袪邪避灾,祈福求安的美好愿望。 屏東縣萬巒鄉萬巒北柵福德祠 位置:屏東縣萬巒鄉平和路與民和路口 建廟:建廟年代未記載;民國77年重建。 對聯:(1)北斗文光庇四境 柵神浩蕩祐群黎 (2)福並乾坤民康物阜 … 〔記者張軒哲/台中報導〕具有40年歷史的后里區墩北里福德祠,上午舉行翻修落成典禮,煥然一新。 廟方還首開后里區宮廟之先,斥資增修環保金爐,大幅減少空氣汙染,受到鄰里好評。 以香港抗爭活動為題材的影視作品,不僅資金難覓,完成後也無法在當地公開放映,是目前香港獨立電影工作者面臨的最大挑戰。
墩北里福德祠: 台中廟宇推薦│財神廟、月老廟、媽祖廟等全區收錄大全
2004年台灣花卉博覽會期間,彰化市公所推出名為「借花獻佛半線情」活動,由新世紀國際旅行社設計的二日行程遊覽彰化。 該活動中以北門福德祠的富有為特色,特別以土地公婆製作宣傳卡片和旗幟。 彰化人將西門福德祠、北門福德祠作比較,發展上一個走文的路線成為古蹟、一個重資產,成了巨富;記者則以埔心鄉員鹿路上的舊館福德祠作相較,雖坐擁資產價值上億元,但無法追回土地,連租金也未必收得,過去還積欠政府數十年的地價稅。 臺灣臺中市北區賴厝里永興街301號7樓主神土地公例祭農曆二月初二、八月十五建立时间1964年地圖北區公所福德祠,是位於臺灣臺中市北區賴厝里、北區區公所頂樓的土地祠,為少見建立在區公所的廟宇。 2021年1月,該祠盛大舉辦慶典,慶祝該祠土地公與土地婆結婚一百週年。
陳寶雲區長表示,西屯區共設置28處收容避難中心,區公所在多處路口均設有小型告示牌,今年已設置第4座避難看板,看板的目的是讓區民了解鄰近收容處所的位置、方向及收容人數,今年設置在龍門公園,特別感謝潮洋里福德祠捐贈製作,樹立民間團體與公部門合作的最佳典範。 西門福德祠內有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西街信士所獻「福溢通濟」匾,而在正殿兩旁有記載了清光緒七年(1881年)重修情形的「大西門重修福德祠碑記」及「大西門重修福德祠捐題牌記」二塊木製碑文,又正殿神龕前有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信女黃門沈氏所敬獻的石製香爐。 本里里民有感於先人,早年墾荒於此,供奉福德正神,庇佑里民之宗教信仰精神依歸,多次提議整修保存,本祠管理委員會順從民意曾決議集資,將本祠四周環境整修及綠化,祠前綠草如茵,四週花木翠綠清新,除具宗教信仰之心寧淨化之外,且是里民休憩散心之良好處所。 過去開基祖廟福德祠前聚集攤販,為傳統「廟口」街市,福德祠保佑商家營運,並帶來人潮。 在被指定為歷史建築之後,廟方與攤販溝通,已經遷往附近繼續營業,而留下來的空地則讓福德祠較為開闊清爽。
墩北里福德祠: 彰化西門福德祠
即本地之地名為清康熙嘉慶同治之年代,為台灣縣揀東下堡棋盤厝。 (据土地所有權契紙登載旗杆厝庄),迨至光緒年代後改名惠來厝庄,日據時代初期至大正年間,為台中廳揀東下堡西大墩區惠來厝,其後地方制度改正為台中州大屯郡西屯庄惠來厝,台灣光復以後更改名為台中市西屯區惠來里,本里福德祠原本簡陋,而民眾沾恩澤德,地方日益隆昌殷盛。 林佳龍表示,文明福德祠已有百年歷史,為地方信仰中心,因文明路將拓寬,希望帶給居民良好用路環境,福德祠配合遷建,經都市計畫個案變更,將后里運動公園部分用地變更為「宗教專用區」,相信未來落成後,將會是最具有綠意、景觀最美的福德祠。 往昔,彰化縣城的樂耕門(東門),慶豐門(西門)、宜平門(南門)、拱辰門(北門)內側近處各有一座土地公廟。 其中,位於北門的北門福德祠是嘉慶十五年(1810年)由仕紳吳拔英提倡捐募基金購置。 最初廟地有四十餘坪,可舉辦酬神戲,1933年又因道路拓寬等因素被迫遷建。
由於福德祠的土地公與土地婆今年適逢締結連理百年,廟方今天特別舉辦慶典,民主進步黨立委張廖萬堅及台中市議員林祈烽、中國國民黨市議員楊正中等人都到場與民眾共襄盛舉。 嘉仁里福德祠(又稱公地)位於潭子區嘉仁里仁愛路二段44號,是嘉仁社區活動中心所在,原本的福德祠是在活動中心二樓,於民國101年陽月(10月)遷移至更靠近仁愛路的活動中心入口,尤其方便年老村民從事信仰活動,金碧輝煌的建築,相當吸引路人的目光。 新廟正後方有一棵逾百年的芒果樹,胸徑241公分粗,每年都還是結實纍纍,生命力相當旺盛。 清嘉慶11年(西元1806年),北斗聚落由東螺街遷至現在的位置。 墩北里福德祠 依漢人的習慣,到達新的聚落,必定先祭祀地基主,等到聚落到達一定規模後,就會興建土地公廟,當人數或經濟都已經有相當高度,即興建神格更高的廟宇,例如︰媽祖廟或從故鄉分香來的神祇作為中心信仰。
墩北里福德祠: 台中訂房
廟今貌是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總理施玉魁、士紳辜春林等百餘人發起重修,歷數年完成,在神龕上保有木匾為記。 戰後初期民間普遍生活困乏,此祠曾疏於管理,導致房舍被佔用,直到1960年代政府頒布廟宇管理施行規定,希望各廟宇皆設管理人負責。 福德祠」、「北頭福德祠」,創建年代已不可考,一說創建於雍正三年(1725年)。 廟內最古早的文物是正面嵌入「貴吉 大清乾隆戊寅年秋立 永遠供奉」、背被面嵌入「彰化縣北頭 福德正神座前 晉江弟子李元隆敬」的一個磁花瓶。
北區歷史追溯,清末隸臺灣縣藍興堡轄域,日據時期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明治二十八年)七月廢縣改屬臺灣民政支部,二十二年改為臺中縣直轄二十三年改隸臺中辦務署二十七年廢縣改為臺中廳管轄,至民國九年廢廳置州,北區方屬臺中州臺中市及大屯郡轄管。 日治時期彰化市進行市區改正時,因拓寬西門大通(今中華路)而拆除了部分的西門福德祠建築,廟宇也往後遷移。 墩北里福德祠 今天上午「阿伯公、阿伯婆」牽手100年的佳話,吸引地方鄉親熱情參與,大排長龍分享喜事湯圓外,還有車輪餅等鄉點美食,廟前還請來康樂隊歌星表演等;立委張廖萬堅及市議員楊正中、林祈烽等,地方賢達都前往參與,現場洋溢著喜氣洋洋,慶祝土地公、土地婆牽手百年神話。
墩北里福德祠: 台中清水國姓里鎮安宮
西門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左祀註生娘娘,右祀郭聖王公;福德正神即為土地公信仰,為臺灣最普遍的信仰之一。 西門福德祠的信仰,根據考據乾隆46年 (公元1781年)已經具備有正殿及拜殿的規模,因此當地人稱之大西門福德祠。 墩北里福德祠 鹿港民俗文物館文物組長莊研育表示,東土地公廟是鹿港景福宮(今鹿港景靈宮),西土地公廟則在1934年市區改正時拆除而祭祀在鹿港威靈廟內,南土地公廟為鹿港福德宮、中土地公奉祀於鹿港潤澤宮內。
南北福德祠雖約於同時興建,但當時南北街生活文化並不相同,此差異也表現在南北門福德祠的建造上。 其形制為單殿單開間,有簡單之馬背屋頂,山牆脊墜裝飾泥塑獅頭、磬牌露窗皆為當時的工藝建築特色,現存廟內神龕供桌則是大正5年(公元1916年)時所保存下來,正面木門與屋頂因長期受雨水而腐朽,經換修已非原貌。 廟外屋簷下設有清同治年間的1對石獅,保存完整,不常見於其他土地公廟,主因該廟為漢人墾殖宜蘭、在頭圍地區所蓋的第1間土地公廟,所以特別裝飾2隻石獅子,以象徵不同於一般土地公廟的地位。
墩北里福德祠: 臺中市玉佛寺
如有彰化段北門段北門小段的部份土地,即和平路27號與29號的房子,但1964年7月遭到租屋者抗繳房租並轉租他人,鬧上法院,遭縣府地政科用《實施都市平均地权條例》以租金過高,強制執行裁定廟產,因此廟方管理員賴粗皮、葉旺在1965年4月13日向縣長呂世明陳情。 新廟位在彰化市三角公園附近、小林眼鏡後方小巷內的大樓底下,所處的巷弄只容兩輛機車會車,廟址為和平路35號。 墩北里福德祠 據身為信徒的柯銀漢指出,信徒有人主張重建得大一點,但有人認為地點位於地王,應興建商業大樓,廟可以建小一點,最後決定土地公廟建在商業大樓後面,使得廟地佔地只數坪,相當不起眼。 像在農曆二月初二土地公得道升天日時,會與南方的鹿港福德宮推出多項應景活動,頗有相互較勁的意味。 自2003年起,鹿港福德祠會在大年初五舉辦迎財神爺、福德正神、財神及虎爺出巡,遶行鹿港市區街道、鹿港彰濱工業區。
因信徒只作內部連繫工作,平日不願招搖,所以知道此神明會內情的人並不多。 1972年10月8日凌晨1點多,彰化市陳稜路34號的莊政達百貨行發生火災,因附近幾處消火栓都無水源,火勢蔓延,導致和平路與陳稜路鬧區三十餘家木造樓房商店、住宅、和土地廟全部被焚,柯銀漢等人成為受災戶。 此廟因受木造店鋪波及而毀,直到1983年才重建,該年重建完成。 前竹里長林東潭與里民們及福德祠的幹部開會,決定把一直搬家的蘆竹湳福德祠搬到3株老茄樹廣場,也希望福德祠不拆除,先用吊車將整座福德祠吊起到卡車再載至三株老茄樹廣場。
墩北里福德祠: 台中西屯福德祠
地方信仰中心盼能與文化、觀光結合,保留了數百年遺跡及老樹。 延續這個地方文化讓下一代年青人感受到民國五十年春天播種的風貌與現在繁榮的差異。 立委張廖萬堅表示,清隆福宮擁有上百年歷史,除是附近居民信仰中心,更是無形的文化瑰寶,除土地公夫妻罕見的百年婚禮外,明年更適逢3年一次的「老二媽回娘家」,為期兩天的省親活動;第一天就將駐蹕清隆福宮中的清靈宮,相信年度盛事將讓宗教、文化、地方的連結更緊密。
墩北里福德祠: 彰化北門福德祠
土地公是最基層最親近人的神明,早先被認定為土地的守護神,有句臺語俗諺:「田頭田尾土地公」,意謂土地公遍布各地且無所不在,凡是人煙所至之處,無論城市鄉鎮、田野山林都有土地公的存在,主要是因為先人來臺開墾拓荒,十分辛苦,祈求土地公賜與豐收,因而祭祀土地公的信仰遍及全臺。 本祠奉祀福德正神為主神,以弘揚教義,導正人心,淨化社會,福佑善信,造福鄉里為宗旨,定名為「三光福德祠」,地靈神顯,香火鼎盛,福澤廣被,重建後由胡炎先生管理,後由其次子胡春枝先生承接,於五十五年二月並經廖火枝,陳振丁,賴朝棟,王大江等人士籌組福會(食會)迄今。 廖建森指出,百年前,土地公娶土地婆是地方相當難得且盛大喜事,需要當地有傑出仕紳任重要官職或考取功名,土地公才能順利娶回土地婆,而清隆福宮的土地公、土地婆夫妻從西元1921年締結連理至今,已滿百年,是相當罕見且具代表性「神夫妻」。 西門福德祠的興建時間欠缺史料記載,但可知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由鄉紳重修前已存在,且是有正殿與拜殿的廟宇。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時彰化發生大地震,西門福德祠的正殿因而受損,西街信士陳庇隔年捐資修建正殿。
南街在宗教祭祀上較為著重,因此有飛簷式屋脊、黃色琉璃瓦與雙龍搶珠的華麗裝飾,且現存廟貌為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時奠定,原貌不復存在,因此古蹟本體以北門福德祠為主。 南北門福德祠的發展,從清領至今,見證了頭圍老街的發展歷史,今因港口的淤塞與交通的便利性,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已大不如過往,但民眾仍可以從南北街福德祠隔和平街相望的距離,理解到當時頭圍街商業發展極盛的相關地理位置,以及和平街上當年的繁華景象。 彰化西門福德祠,又稱大西門福德祠,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是主祀福德正神的廟宇。 於民國74年(1985年)11月27日公告為三級古蹟,後改為縣定古蹟。 彰化縣城內除西門福德祠外,亦有北門、南門、東門福德祠,但均已改建。 座落於西屯區光明路的古老廟宇有福德祠、隆興宮和清靈宮等三座,1971年當地人士聯合設立財團法人台中市西屯區清隆福宮,由西安、西墩兩里的里民組成董事會執行共舉廟務;近年來積極進行老街整體營造規劃,是西大墩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
墩北里福德祠: 后里萬善同莊永公
臺中市南區南門福德祠 墩北里福德祠 位置:台中市南區南門里明德街81巷25之1號 建廟:位於南門里明德街81巷25-1號的福德正神祠,緊鄰旱溪,這兒靜謐而悠閒,福德祠前廣場,以前是濃密的竹林與旱溪的小支流,稱作「南門溪」(現已填… 位於民生路與大德街交叉口的墩北福德祠,是后里市區居民信仰中心之一,里民指出,福德祠20年前遭到祝融,翻修過一次,時隔20年再度翻修,外觀煥然一新。 上午落成揭牌儀式吸引上百名里民與會,在地薩克斯風樂團演奏,住在福德祠附近的前市議員高基讚與區長賴同一、農會總幹事王鈺州、市議員陳本添夫人也共襄盛舉,場面熱鬧。
本祠左、右、後共有三棵百齡榕樹,樹幹壯碩,枝葉茂盛,宛如一支巨大的保護傘,本市七期重劃時,市府曾派員前來勘察事實,現已列入保護。 民政局表示,文明路福德祠可溯自清朝,主要供奉福德正神,前人開墾定居後,成為當地信仰中心,長年提供地方居民心靈寄託;廟方並熱心參與地方事務,致力於公益慈善及社會教化事業。 動土典禮在祥獅獻瑞的鑼鼓聲揭開序幕,台中市長林佳龍、立委洪慈庸、市議員翁美春、張瀞分、陳本添、前立委楊瓊櫻皆出席共襄盛舉,寒流來襲,地方民眾也踴躍見證歷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