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制繩床,不得高過如來八指,過此則犯;修行人,不得縱恣幻軀,坐臥漆彩彫刻之繩床。 花鬘者,即貫華作華鬘,以嚴其首,繡花製縵衣,以飾其身;修行人則反斯,意在淡泊身心,看破一切,斷不能貪華香炫飾,致損福而招報也。 不往觀聽:修行人,不能涉足於歌舞遊戲場中,因觀聽歌舞,能惑於聲色,易淪溺於欲染,失道念,造惡業,莫不由此而增進。 不捉金銀財物:出家人,須安貧守道,不可妄貪營求,增長貪心。 如是十戒,為沙彌應受持者。
今明修觀,亦有二種:一者對治觀,二者正觀。 初對治觀,又名助觀,即是對治自心中之煩惱病,以其癡暗凡夫,迷情過重,對於一切色塵境界,看不破,識不透,念念之間,起貪瞋癡等種種妄念。 行者若坐禪之時,須觀察自心中所起之妄念,於何種為最。 (一)若貪欲念多,即須修不淨觀對治之。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16集
此止即楞嚴經中之妙奢摩它,亦即是大乘止觀之大寂靜止門,以其不著空有,即邊即中,不期止而自止之,最高微妙功夫。 若人以下,至最上無與等者二句,乃是讚美持法之人,功德不可思議,因其能荷擔如來家業,以悲智二法,攝受眾生,故於世間之中,最尊貴,最高尚,世人無有一個能與相等。 閑坐林樹間下四句,明修從假入空觀,萬善因緣,功德不可思議。 閑謂空閑,坐謂安坐,閑坐即遠離憒鬧,林樹間即遠離城市,能看破世界,不與人相往來。 寂然滅諸惡句,寂即寂靜,然即安然,滅諸惡,即能生諸善,滅一切煩惱,生一切眾善,即是不與煩惱相應也。 澹泊得一心,即是一心湛然;當知我等眾生,心猿意馬,東奔西馳,竟日與煩惱相應,何能澹泊一心?
- 大概修奢摩他空觀,宜依寂體而行。
- 諸法實相,此四字為法華經一部之主要,謂十界因果之法,本來離諸虛妄之相,相相皆是真實,故名實相。
- 諸法即約依正而言,以習般若之智,觀一切依正諸法,法法皆是實相。
- 雍正十二年(1734年)三月初一,高氏奉世宗欽旨由格格晋封為側褔晉。
- 單以成就者數字來說,無論禪密二宗,無能出其右者。
- 起信論云:「一切境界,皆以妄念而有差別。若無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本覺者,即實相理也。
當知不修止觀則已,若修止觀,善知識為最緊要。 當知下一行半文,正明執著之失。 永餘法師 若行者,修從假入空觀,見無為而謂入正位以為究竟者,其人終不能發三菩提心。 言三菩提心者,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也,此翻無上真等正覺。 不分而分有三種菩提,對治三種根性而言:一真性菩提,真名不偽,性名不改,不偽不改,名為真性。
永餘法師: 影音專區 – 人間佛學院DVD
即指作者慈悲心重,為止觀法門的衰落,為眾生的愚癡不修,傷心悲痛到極點的意思。 上面三句,第一句「馳走聲利」指凡夫之人,不修不學。 第二句「或膠固於名相」,指學而不修。 第三句「或混餚於暗證」,指修而不學。 所以知道必須解行並進,繼承天台家風,才能挽救末法之濁流。
若以之用心,不特無益,且有損也。 每見行人於坐禪之時,患心痛之症,皆由息不調,致身心亦難安定矣。 夫初欲入禪調身者:行人欲入三昧調身之宜,若在定外,行住進止,動靜運為,悉須詳審。 若所作麤獷,則氣息隨麤,以氣麤故,則心散難錄,兼復坐時煩憒,心不恬怡。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22集
有四意:一息治生緣務,不作有為事業。 二息人間緣務,不追尋俗人朋友親戚知識,斷絕人事往還。 三息工巧技術緣務,不作世間工匠技術醫方禁咒卜相書數算計等事。 四息學問緣務,讀誦聽學等悉皆棄捨。 若多緣務,則行道事廢,心亂難攝。 上來所言衣,有上中下之三種不同。
- 如修慈悲喜捨即是止;行六行觀,即是觀,是即人天之止觀。
- 即止觀修成後,就是禪定智慧。
- 若能於二六時中,不忘止觀,何愁佛道不成,生死之不了也。
- 三觀能防三惑之非,能止三惑之惡,如此防非止惡,不局身口,義徧法界了。
此第三種明慈心觀善根發相。 吾人自無量劫來,何曾未有修過止觀功夫,及大慈大悲,大喜大捨等行。 古人云:「莫道袈裟容易著,皆因前世種菩提。」行者因宿世修過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但未成功,故今修止觀。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15集
又云:「心生故,則種種法生;法生故,種種心生。」當知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心即法,法即心,心法本是無二。 永餘法師 固知諸法從心生,詎知心不自生,因境有。 若無前境界塵,則心無所起。
爾時應當修觀破析,則定慧均等,能斷結使,證諸法門。 永餘法師 行者於坐禪時因修觀故,而心豁然開悟,智慧分明,而定心微少,心則動散,如風中燈,照物不了,不能出離生死。 爾時應當復修於止,以修止故,則得定心,如密室中燈,即能破暗,照物分明,是則略說均齊定慧二法修止觀也。 行者若能如是於端身正坐之中,善用此五番修止觀意,取捨不失其宜,當知是人善修佛法,能善修故,必於一生不空過也。
永餘法師: 作者專區
又漏指漏落,煩惱能令人落入於三惡道,所以稱為漏。 永餘法師 因之稱有煩惱之法為有漏,稱離煩惱垢染的清淨法為無漏,如涅槃、菩提等。 此句意謂,如果能夠不著文字相,善巧體會止觀雙修的正意,而修習之。 將心安住於自性清淨的法理中,就可以免除災難並得勝境現前,發無漏定,生無漏智解,證得無漏的菩提涅槃聖果了。 即止觀修成後,就是禪定智慧。
乞有二種:所謂外乞飲食以資生命,內乞法食以資慧命,故名乞食。 然須次第乞食,不論貧富,須發平等之心,一一次第乞之,如大迦葉專往貧窮者乞食,意謂貧窮者令其得福;如須菩提則專往富貴者而乞食,謂富者造罪,易遭墮落,故往乞之,令其求福,免遭禍殃。 如是二人,各有用心,但一則棄貧愛富之嫌,一則捨富濟貧之嫌,乞不次第,故為維摩居士所呵,故須次第乞食。 第二常乞食,常行乞食法,閻浮提眾生,勇猛心易發,恆常心難持,今日乞食,明日即不乞食,何能與道相應,故須常行乞食。
永餘法師: 作者簡介
凡愚見者,謂得道果,皆悉信伏。 而其內心顛倒,專行鬼法,惑亂世間。 是人命終,永不值佛,還墮鬼神道中。 若坐時多行惡法,即墮地獄。 行者修止觀時,若證如是等禪,有此諸邪偽相,當即卻之。
此等菩薩,從初發心,即坐道場,轉藏教四諦正法之輪時,當知即是道場菩薩為如佛也。 如佛乃相似佛非究竟佛,亦顯初住圓發三因之義。 又法華經中,文殊在龍宮,所化無量眾生,有一龍女善根猛利,年僅七齡,即將成佛,在會大眾,皆有疑惑,謂女人,乃是五漏之身,且有五障不能成佛,云何龍女七歲,即能成佛? 爾時龍女即將項繫瓔珞,解奉世尊,即與舍利弗言:「汝見是瓔珞,奉佛快否?」答言:「甚快。」龍女當即往於南方無垢世界成佛,度諸眾生。 此之成佛,雖有如是之速,而仍是八相成道,初發心住之佛也。 已略說初心菩薩,因修止觀證分果之相。
永餘法師: 人間通訊社
今略舉十意,以明修止觀之方法,及備明始末因果,此便於初心行人,最初修學坐禪,最急切最緊要之法門。 若能善取其意,而修習之,則可以安其心,免其難。 如陳鍼修習止觀,能免短壽之難。
初唐后期诗歌虽没有完全摆脱齐梁诗风的影响,但出现了新的转机。 “四杰”的创作开创了不同于宫廷诗人的新诗风,在内容题材、审美追求和风格上都发生了关键性的转变。 “文章四友”、“沈宋”虽也都是宫廷诗人,但对律诗的定型和成熟作出了贡献。 陈子昂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转变唐代诗风的重要人物,他力反齐梁诗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和风雅的兴寄传统,并且实践了这个主张。 总而言之,初唐诗歌显示了过渡和创新的特点。 诗圣(诗史)杜甫, 诗魔白居易,诗佛王维, 诗鬼李贺, 诗囚孟郊和贾岛, 诗豪刘禹锡。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12集
又名小止觀者:小者少也,寶靜大師曰:言稱小者,對汪洋浩瀚《摩訶止觀》之大而言。 名為小者是大部止觀之梗概,為初機學人簡略所說之小部止觀,所以名小。 天台四種止觀皆是直緣中道實相,所以童蒙止觀稱為小止觀,非是對大乘而言小,是小而無外之小,謂一切法趣此小,是趣不過。 如《摩訶止觀》稱大止觀,非是對小而言大,乃是絕待無外之謂言大。 言小,小無小相,小即法界。 言大,大無大相,大亦法界,小大咸是法界止觀,大小相融,廣略無異,皆歸不思議之中道,不過對眾生的機宜,所以有廣略之不同而已。
此部止觀,雖名為小,實大部之梗概,入道之樞機。 言稱小止觀者,對汪洋浩瀚摩訶止觀之大部而言,此童蒙止觀,為初機簡略所說之小部,非是對大而言小,實是小而無外之小,謂一切法趣此小,是趣不過。 如摩訶止觀,為大止觀,此大非是對小而言大,乃是絕待無外之謂大。 言小,小無小相,小即法界;言大,大無大相,大亦法界。 小大咸是法界止觀,大小相融,廣略無異,皆歸不思議之中道止觀。 不過對眾生之機宜,所以有大、有小、有廣、有略之不同,故今明之為小止觀也。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從心出發 永餘法師香港佛學講座
爾時應修從空入假觀,則當諦觀心性雖空,緣對之時,亦能出生一切諸法,猶如幻化,雖無定實,亦有見聞覺知等相差別不同。 是魔多化作三種五塵境界相來破善心:一作違情事,則可畏五塵,令人恐懼;二作順情事,則可愛五塵,令人心著;三非違非順事,則平等五塵,動亂行者。 是故魔名殺者,亦名華箭,亦名五箭,射人五情故,名色中作種種境界惑亂行人。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14集
生死既然由三細六粗而來,那什麼叫三細六粗呢? 即指根本無明起動真如,現出生滅流轉之妄法(迷之現象),其相狀有三細六粗(九相)之區別。 三細即指沒有「心王」和「心所」的分別,它的相狀微細難測。 六粗即指有「心王」和「心所」的相應,它的作用之相狀粗大明顯。
永餘法師: 法寶寺線上佛學講座 永餘法師宣講「華嚴經生活修行」
唯識宗的修唯識觀,也離不開此止觀。 乃至念佛參禪,當體即此止觀。 由此可知,止觀體則是一,止觀的名或有、或無,或用異名而已,可知止觀為一切法門的要道,登向涅槃的綱領,所以說「論其急要不出止觀二法」。 即傳述已成之說,而不自己另立新義,所以稱為述。
永餘法師: 菩薩行證 第20集
恩師聞悉曰:「此修士也,出賣延僧爲之修荼毗法事。」舉火後,煙甫及頂,顱蓋突飛騰。 恩師贊曰:「此爲往生兜率內院之決定象徵也!」繼即檢視其關房所有各物,當於一經卷中撿出一張字條,爲澄清師手筆,上寫明彼圓寂後,某部經卷及某物,請代還某人。 總上前後情況,余始悉澄清師亦非凡俗有情。
永餘法師: 修學佛法的關鍵 永餘法師佛學講座
首言不可思議錄者,真實之語也。 永餘法師 計篇有三十三之數,計則有六十五之多,蓋無一非親歷身受,與乎真人實事也。 以戒保證之,於一切如母有情之前,實未敢作欺誑而犯妄語之過染也。 二一、蒙恩加持,愈我痼疾:余患右睪丸炎結核多年矣,醫藥罔效,睪丸始終腫大如拳,內部變形,結如一串糖葫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