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多經7大分析

簡稱《大般若經》,由十六部經典組成,分成十六會,為諸部般若經之集大成者。 為宣說「諸法空相」之義的般若類經典彙編,並廣述菩薩道的甚深見和廣大行。 寬謙法師以圖表和生動的語言講解般若系的特色,從何謂「般若智慧」著手,分別透過聖者與凡夫的角度,展現緣起性空看人生的境界。 般若系重視法性空慧的因緣法則,如同宇宙人生的遊戲規則,有了規則便會通徹一切,放下自性妄執,在生活實踐中道不二。 更能了解前往彼岸之路是四通八達的,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菩薩道。

大般若多經

時,蓮花手及諸眷屬見此事已,歡喜踊躍歎未曾有,各隨善根供具多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佛菩薩已,退坐一面。 時,釋迦牟尼佛受此蓮花,還散東北方諸佛世界。 時,離塵勇猛及諸眷屬見此事已,歡喜踊躍歎未曾有,各隨善根供具多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佛菩薩已,退坐一面。 時,釋迦牟尼佛受此蓮花,還散北方諸佛世界。

大般若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第五百七十二卷 (寬謙法師講經版)

最早傳入中國的大乘般若經是東漢竺佛朔與支婁迦讖譯出的《般若道行品經》(後題《道行般若經》)10卷(相當此經第四會),世稱“小品般若”。 旋有三國吳支謙重譯成《大明度無極經》(原題《明度經》)6卷,康僧會別譯成《吳品經》5卷(今佚)。 另有竺法護譯成《光贊般若波羅蜜經》10卷;朱士行西行求得二萬頌大品般若梵本,由無羅叉等譯成《放光般若波羅蜜經》20卷(相當於此經的第二會)。 鳩摩羅什於後秦弘始六年(404)重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大品二萬頌,弘始十年譯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小品八千頌和《金剛般若經》等。 菩提流支於北魏永平二年(509)譯出《金剛般若經》1卷(相當此經的第九會)。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Mahā Prajñā 大般若多經 Pāramitā Sūtra),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佛教般若類經典的彙編。

是時,勝授及諸眷屬見此事已,歡喜踊躍歎未曾有,各隨善根供具多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佛菩薩已,退坐一面。 大般若多經 大般若多經 時,釋迦牟尼佛受此蓮花,還散西方諸佛世界。 是時,行慧及諸眷屬見此事已,歡喜踊躍歎未曾有,各隨善根供具多少,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佛菩薩已,退坐一面。

大般若多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二十六、《学般若品》,又为帝释说菩萨知诸法但是假名而不离法性,如是学般若时不于色等学、不于空学、不见若生若灭等而学般若,以无所学无所成办为方便等。 二十三、《诸天子品》,善现又为未理解所说的诸天子说般若离语言文字,应住无说无听无解的甚深般若修学不舍,乃至欲为如幻梦有情说如幻梦法,幻梦事与一切法乃至涅盘无二无别。 十八、《无所得品》,善现说菩萨、般若都毕竟不生,无所有、不可得,菩萨但有假名,诸法也无自性,离毕竟不生,也无菩萨能行菩提等。

大般若多經

當時弘揚般若的尚有於法開、竺法温、竺曇壹、於道邃等。 當時他們在玄學的影響下,形成所謂般若學的六家七宗。

大般若多經: 大乘正宗分第三

第九會舊有姚秦鳩摩羅什譯一卷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北魏菩提流支譯一卷本(同經)、陳真諦譯一卷本(同經)、隋笈多譯一卷本《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四種,而重譯為一卷。 又前代未有譯本而由奘初譯出的有十會,即初會四百卷、第三會五十九卷、第五會十卷、第十會一卷、第十一至十六會二十二卷,合共初譯達四百九十二卷。 佛加以贊印,三千大千世界震動,無量天人得忍發心。 佛加以赞印,三千大千世界震动,无量天人得忍发心。

全称《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简称《般若经》。 为宣说诸法皆空之义的大乘般若类经典的汇编。 600卷,包括般若系16种经典(即十六会)。 其中第二会(《二万五千颂般若》)、第四会(《八千颂般若》)和第九会(《金刚般若》)为般若经的基本思想,大概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其他各会是在以后几个世纪中成书的。 一般认为最早出现于南印度,以后传播到西、北印度,在贵霜王朝时广为流行。 爾時,世尊在師子座,光明殊特威德巍巍,映蔽三千大千世界并餘十方殑伽沙等諸佛國土,蘇迷盧山、輪圍山等及餘一切龍神天宮乃至淨居皆悉不現;如秋滿月暉映眾星,如夏日輪光奪諸色,如四大寶妙高山王掩蔽諸山喪其光彩。

大般若多經: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二卷【寬謙法師講經版】

為宣説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般若類經典的彙編。 600卷,包括般若系16種經典(即十六會)。 其中第二會(《二萬五千頌般若》)、第四會(《八千頌般若》)和第九會(《金剛般若》)為般若經的基本思想,大概成書於公元前1世紀左右,其他各會是在以後幾個世紀中成書的。 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 在觀音菩薩聖誕日的因緣裡,這份福田非比尋常。

玄奘出生於隋朝仁壽二年(602),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洛陽市偃師區南境)人。 十三歲入洛陽淨土寺出家,依兄習經。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二十六歲時,冒險出國,經八百里戈壁沙漠,過蔥嶺入印度,留學那爛陀寺五年,師承戒賢大師,又依靠雙腳行遍古老印度,回國後口述這段遊歷,由弟子辯機記錄撰文為《大唐西域記》。 「現化品第十二」為最勝天王答覆善思菩薩的提問,解答佛的化身,能化作無數無量的化佛,是因為諸佛在成佛前所發的願力清淨之故。 也答覆何人能護持正法,有賢德天子也在此加入討論。

大般若多經: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譯《佛說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簡稱《金剛經》,世界珍貴遺產國寶級善本古籍)(大)

看透真理當了菩薩擁有智慧,就沒有十二因緣起源的「無明」,不會無知愚蠢陷入困擾,也因通達智慧,不斷學習,所以智慧永無止盡、不會消失。 而因有智慧判斷脫離輪迴,所以十二因緣一直到最後的「老死」就都不再出現,也因如來藏永存(西洋說:靈魂不滅),不會因反覆輪迴不斷發生「老死」無窮無盡。 菩薩智慧清明,自然不受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意念六根干擾,而從六根所得的顏色形體視覺、聲音聽覺、香臭嗅覺、各種味道味覺,身體神經的觸覺,還有意念產生的想法等六塵,都不會影響菩薩的認知判斷。 所以身為菩薩以「正法」施行救助宇宙眾生、懲奸除惡,是不會受到任何外在形體、物質、環境因素的干擾,也不會有外在因素引發的感受、想法、行為、自我意識等五蘊的困擾而失去準則。

大般若多經

此咒語亦是密教般若波羅蜜菩薩的咒語。 《大般若經》是般若波羅蜜多義理的說法結集。 經文各卷有長有短,內容是佛陀分別在王舍城的靈鷲山、舍衛國的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宮、竹林精舍的白露池等四個地方,進行十六次集會,所宣說諸法皆空的義理,即「四處十六會」。 大般若多經 這是《般若經》總集中最完整的編輯作品,其中涵蓋人們所熟知的《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與《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大般若多經: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第八部三百偈的,是十六會中「能斷金剛分」第九。 以「八部般若」比對『大般若經』的前十會,缺第八「那伽室利分」,第十「理趣般若分」。 《大智度論》說般若經有上中下三品,為十萬偈般若以及大品、小品般若。 這兩種般若經有多種異譯本,最著名的是由後秦譯師鳩摩羅什於弘始六年(404年)譯出的《大品般若經》(兩萬五千頌本)和弘始十年(408年)的《小品般若經》(八千頌本),這兩部經又題作《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其他的般若經也陸續從印度傳譯至中國,如《文殊般若經》、《般若心經》、《金剛般若經》、密教的《般若理趣經》等等。

  • 一般認為最早出現於南印度,以後傳播到西、北印度,在貴霜王朝時廣為流行。
  • 至於《心經》最後持誦的咒語,則是出於密典《陀羅尼集經》。
  • 《大般若經》,全稱《大般若波羅蜜多經》(梵文:Mahā Prajñā Pāramitā Sūtra),為宣說「諸法皆空」之義的大乘佛教般若類經典的彙編。
  • 如此的觀照、體證,就能幫助自己解脫生死間的束縛,也能幫助他人解除身心流轉的苦迫,「度一切苦厄」。
  • 經文各卷有長有短,內容是佛陀分別在王舍城的靈鷲山、舍衛國的給孤獨園、他化自在天宮、竹林精舍的白露池等四個地方,進行十六次集會,所宣說諸法皆空的義理,即「四處十六會」。
  • 第七會舊有梁曼陀羅仙譯二卷本《文殊師利所説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僧伽婆羅譯一卷本《文殊師利所説般若波羅蜜經》二種,而重譯為二卷。
  • 般若教中廣説三乘法,於我、法等以無所得為方便,由內、外空故乃至無自性空故等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