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觀經9大優點

多數需五、六或七天,但他們需勤勉的修習。 那些懈怠的人即使十五或二十天過了,也無法獲得。 所以,我要先說關於認真的修習。 內觀在巴利文中,是「洞見」的意思。

內觀經

奉勸世人,急早回頭向道,將自身中濁氣拔盡,清氣上浮,凝結成丹,長生不死,積功累德,丹書來詔,脫殼飛升,逍遙物外,將生身父母同超天堂,共用極樂,不亦欣乎? 可歎,世有一等愚迷、貪癡之人,不知性理,他說仙佛皆有分定,不是凡夫做得到的。 正所謂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 內觀經 自暴自棄,甘墮苦海,全不思想,人稟陰陽五行而生,為萬物之首,可以行天地之全功,更可以載天地之大道。 夫天地之道,顯象於日月;而日月之道,顯象於陰陽;而陰陽之道,亦顯象於消長也。

內觀經: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靜經講記-語音)

”《說符篇》中伯樂論若皋之觀(相)馬曰“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 《雲笈七籤》卷十五有《天機經》,其中說:“萬物盜天地之精以生-,人盜萬物之形以御用,萬物盜人之力以種植。 ”又說:“見機者則趨時而就利,皆不保其天年;知機者則原始而要終,固必全其性命。

莫怪天機今漏泄,都緣學道自迷濛”,“三才相盜食其時,《道德》《陰符》顯聖機。 萬化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為。 ”認為內丹煉養要善用天地陰陽變之機,掌握天機火候,採藥拮丹。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 不過現在的人,不明根本,不知道德,以致陰陽乘舛,男女不分,綱常不整。 以今昔之比較,實有天堂、地獄之分別。

內觀經: 太上老君内观经

它們不曾生起,所以我們不能說它們「消失」。 我們也不可以說它們無常,每個觀念是如此──不存在、無有、不消失,所以不是無常。 為表明一個人即使未曾學會它們,也可了解事物的特性、作用和現起,我們以物質的風大,精神方面的苦受和心識為例。 你只需在它們生起時觀照它們。 同樣地,可應用於其他的精神與物質。

假如在觀注上升、下降時,你的心胡思亂想,你觀注胡思亂想。 當你觀注它時,胡思亂想的心不再有,它已消失。 它剛生起,然後當你觀照它時即完全消失。 當你繼續觀照上升、下降時,疲倦、熱或痛在身體某部份產生。 如你專注著它,觀照疲倦、疲倦等,有時它完全消失,有時最少在你觀照它時消失。 行者觀照它的生起和消失,而了解它無常的特牲。

內觀經: 太上老君内观经典籍释义

當你內觀之後,你就會明白外物和自身誰更重要。 要想守道長生,只有為善保真,而世上愚癡,忙來忙去,雖辛苦卻徒勞無益。 天之元氣經鼻導入泥丸,這兒也許有人要問,氧氣應該是吸入肺部,為什麼是頭部的泥丸宮呢? 既然接觸了萬物,就會生出不想離開,而有索取的心,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世間的事物並非盡人所願,如果求之不可得,就會生出無窮無盡的煩惱與不安。 」邦畿是一國之中央政府所在地,是百姓最樂意居住的地方。 內觀經 而一隻小小的鳥它都會找尋最好、最安全的地方做為休息的場所,而萬物之靈的人類,連一隻小鳥都不如,不會尋找最至善永居之處,因為被貪妄心所埋沒之故也。

內觀經

這時腹部的起伏,可能變得較不清楚。 而就在我們注意力薄弱時,會污染心靈的情緒才得以孳長繁殖。 若產生聯想時,內心注意兩三次「聯想、聯想」,然後再提起來觀照腹部起伏。 手腳或身體移動時,若忘了去察覺它,則內心要注意「忘記、忘記」,然後再回到一般的腹部運動觀察。 你若想搖動身體,則注意「想要、想要」。

內觀經: 佛陀教法

如有象在眼前,你無需看象的圖畫。 首先「我將走」的意念生起。 這意念產生身體的緊縮並導致色身向前移動。

2、悟者用直心了悟五口,五口者即眼耳鼻口玄關也,其中以玄關竅為身心的總持,是靈性居住的至善寶地,儒家謂明德,佛家謂降伏身心如是之處,道家謂玄牝之門,天地之根。 1、真常之道,即一貫大道、性理真傳也,它的真傳包涵了天命真傳、道統真傳與心法真傳,乃是眾生返本歸鄉的一條光明大道。 1、人有三個籍冊,一是理天,是原靈孕育的總場所,靈性的故家鄉;二是凡間,好像旅社一樣,暫借我們居住;三是地獄,是犯罪者的懲戒所。 所以人類流浪到凡間來,是暫時藉我們居住而已。 4、元神被妄心所佔用,使元神驚動而不安,元神斯時必然昏昧而不靈,精神耗散,又附著於萬物而迷失,元神必然越墮越深。 2、道家講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

內觀經: 無法觀看?

這種消失在更高的內觀中,顯得更加清楚。 疲倦,觀照,消失;疲倦,觀照,消失──它們一個接一個的消失。 內觀經 這一個疲倦與另一個疲倦無關連。 痛,觀照,消失;痛,觀照,消失──每一個痛在每次的觀照時消失。 這一個痛與另一個痛不混雜,這一個痛與另一個痛不同。 當你觀照上升時,上升為一件事,明覺為一件事──只有這兩者存在。

假使因此而感到掉舉或疲憊,就應再回來觀腹部的起伏。 等過一陣子,觀照的延續力又有了,應再注意全身出現的任何現象。 經過一再的練習之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的功夫已有相當的進步,而在做基本的腹部起伏觀察時,專注力會延長持續。 這時你會注意到,通常在「起」和「伏」之間稍有暫停。

內觀經: 太上老君内观经原文

《列子》講到了“盜”和“機”的觀念。 關於“盜”,《天瑞篇》説:“吾聞天有時,地有利。 吾盜天地之時利”,“盜陰陽之和以成若生,載若形;況外物而非盜哉? 誠然,天地萬物不相離也,仞而有之,皆惑也。 國氏之盜,公盜也,故亡殃;若之盜,私心也,故得罪。 ”“盜”,即竊取、吸取和利用之意。

內觀經

內觀的修習不會為阿羅漢帶來這些好處。 這整條法的道路,對於全宇宙普遍性的問題而言,正是普遍適用的治療藥方,而且不是隻專屬於特定的某個有組織的宗教或宗派。 因此,不管什麼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修習,沒有任何限制,不會因為種族、背景或宗教的不同而有所衝突,每一個人都能平等無差別地獲得實際的效益。

內觀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

而我們這一代的釋迦牟尼佛世尊已毫無保留地將這一份無上心法公開並傳給了我們,我們更應善自珍惜並依法奉行。 無上內秘真藏經 另有晉魏時期《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太上老君內觀經》、《升玄經》等經不知何派所作,據其內容因跟天師道關係甚大。 圖集 無上內秘真藏經圖冊 V百科… 太上老君內觀經 簡稱《內觀經》又稱《內視經》,撰人不詳。

  • 如你已有九千個觀照,那麼你還只需一千個觀照。
  • 對初學者而言,觀念與實相會同時出現。
  • 謂有苾芻令心⑴內住⑵等住⑶安住⑷近住⑸調順⑹寂靜⑺最極寂靜⑻專注一趣及以⑼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
  • 假如你了悟七類之中的一類,你就了悟其他六類。
  • 而就在我們注意力薄弱時,會污染心靈的情緒才得以孳長繁殖。
  • 內觀其身,惟人尊焉,而不自貴妄染諸塵,不淨臭穢,濁亂形神,熟觀物我,何踈何親,守道長生,為善保真,世愚役役,徒自苦辛也。
  • 本文先引述北傳《瑜伽師地論》中內觀禪修的記述,而後引述今日南傳大師們的內觀禪修方法,並將之歸類為純觀行者與止行者的修法。
  • 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

第六識具染淨緣、根本依緣,第七識僅具根本依緣,第八識以染淨依為俱有依。 禪修同時是用第七識緣攝第八識為根本依緣來禪修。 這樣以六、七識之妄來修真(八識),是由第六意識向上、向善之功用,同時攝住第七識染淨依緣,與第八識同步而修,如是即可達攝心之作用,第七識淨則第八識同時淨化。 第六意識十八界無有別依,為成立此依故說意界。

內觀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原文_譯文及現代解說

雖然你觀照上升、下降,但沒有腹部或身體觀念,只有出入的運動。 這些動作與擺動都是風大的作用。 假如你無法觀照所生起的現象,就不會知道它們無常、苦、無我的自然實相,因此,你可能會再經驗它們,而再度煩惱。 因為它們從對象中生起,我們稱之為「對象潛伏」。 因為見過所以他們執著於曾見過的事物或人。 如果當它們生起時無法觀照,執著即生起。

要獲得聖道一個人由內觀之道開始。 內觀之道始於「名色分別智」,接著達到「緣攝受智」。 繼續修習一個人將獲得「審察遍知智」,在此階段行者審察它們,有學識的人常花長時間這樣做。

所以世人多以此為迷信,不知內蘊真意,竟作無稽之談,真乃管中窺豹,只見一斑。 )強調行者應在實修前應先熟悉阿毘達磨的基本觀念,以精確清楚的方式直接觀察所有現象。 現實世界看似實在而連續,但藉著對肉體與心念的構成元素的分析檢證,發現其無常、不可樂、無實在性,而發展出真正的內觀知識。 莫哥的禪法是以觀感受和心念為主。 實修時先以呼吸觀下手,專注呼吸使心集中,二十至五十分鐘,再觀察感受或心念。 感受的觀察是如實知苦、樂、不苦不樂受在六根對六境時輪番生起與消滅,並可認知任何兩個連續剎那的感受都不同,而體證無常、無我。

若觀想或想像到光線或顏色,一定得注意自己正在「看、看」。 每一個心法出現時,一定要注意它,直到消失為止。 等它消失後,繼續「基本練習一」,對腹部每一次起伏的動作,完全地知道、完全地警覺。 置心(不是用眼睛)於腹部,你會發現這部位的起伏,若剛開始察覺不出,可把雙手置於腹部以感覺它的起伏。

觀察心或專注心必須持續不斷的觀察腹部三個膨脹階段的行動,即起點、中間及終點。 初學者當然不可能觀察到全部三個階段的行動,不過,他必須精進不懈的以便有能力做到。 他如此地被催促以便精進不懈,以免他輕率地對待自己的禪修,以致修禪課程結束了也沒有獲得多大的益處。 另一方面,要確保習禪者能嚴肅及有足夠的專注心集中於目標上。 雖然馬哈希禪師的指示是以清楚及簡易的詞句來講解,習禪者將它實行於實際修習時,卻面對一些難題。

內觀經: 什麼是內觀 (Vipassana)?

在搖動的當下注意「搖動、搖動」。 在靜坐中偶而會發現身體前後搖動,這時不必驚慌,既不要引以為喜,也不要期待它繼續搖下去。 內觀經 你若把心轉移到搖的動作上,且持續注意「搖動、搖動」,它就會停止。

一旦由親身的經驗了解到生命是不斷生滅的事物,你將不再執著於自我。 既然行者觀照每個生起,一切精神與物質顯現為分開、片段──並非完整和無破碎事物。 從遠看,螞蟻看似一條線,但近看可看到一隻一隻的螞蟻。

內觀經: 太上老君内观经原文

稍後,吸氣時的起和呼氣時的伏會隨之明顯。 此時,內心注意著,腹部起時知「起」,腹部伏時知「伏」;隨著每一動作發生的同時注意著它。 這項練習使你真正感受到腹部上下運動的情形,但並不是叫你注意腹部的形狀,而是讓你真正去感受它緩慢運動時所造成身體壓力的感覺。 因此,只要遵照這種方法練習,不必去注意腹部的形狀。

內觀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

佛陀教導我們生命──無論任何形狀──是不好的,它只是苦。 但布薩忽略了佛陀的教導,並期望獲得天界生活,現在她發覺到她錯了。 依照註疏,聖法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七類修行體系。 內觀經 假如你了悟七類之中的一類,你就了悟其他六類。 所以,我們說假如你了悟四聖諦你就了悟聖法,因為八正道,是聖法中的一類,它包括在四聖諦中。

內觀經: 太上老君內觀經(原文)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