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侯宮詳盡懶人包

早期臺灣有賴海洋以維生,又有東南沿海一帶渡海來臺墾拓,碼頭處即為群眾所居,寺廟亦常築於河巷,是以各地港口多建有媽祖廟,其廟口朝向河對岸的山頭,希望保佑每個討海人及渡海移民安全。 天后宮共分為前(山川殿)、正、後三殿,左右各有一護龍。 山川殿的廟名額上巧雕三龍盤護,栩栩如生的神態,儘管年久褪色,仍能感受當時精工巧琢。 前後進的樑柱上,尚有獅座、各式斗拱,用來支撐樑柱與屋頂,宮內還可見到人物鑿花如「趙子龍單騎救主」等故事。 正殿屏門上雕刻的題材以四季吉祥圖騰為主,象徵四季平安、福壽綿長,手法相當精緻,可說是木匠工藝的上層精品。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較大中,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而IE7或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道光之後直到日治初期,六堆天后宮並未留下相關的修建紀錄,及至日大正2年鄉紳李石華、劉金安等人發起重修並建觀音廳。 六堆天后宮在日治末期曾遭破壞,所以二戰後,鄉民在民國36年興工修復(劉正一,2002:25~26)。 批:很奇怪的是,施琅呈給康熙皇帝的奏章完全沒提到湄州二媽;且施琅後改明寧靖王府為台南大天后宮,護軍有功的湄州二媽卻留在鹿港,於理不合! 康熙22年(1683),施琅攻台請來了湄州二媽,以致順利度過黑水溝,平定台灣後,其姪施世榜懇請施琅將二媽留在鹿港。

天侯宮: 歷史地位

後來荷蘭人又北征逼走西班牙人,於是持續統治台灣到十七世紀中期。 明朝末年對抗滿清政府的鄭成功退守台灣驅走荷蘭人,從此中國大陸移民大量來台,逐漸由南部往北部發展。 苦守半個月後,台灣巡撫劉銘傳派援軍乘輪船趕到,事件因而平定。 光緒十五年,張兆連提督為感謝媽祖的救助,捐俸倡議建廟感恩,並發動部屬及地方士紳共襄盛舉。 同年秋派員前往前山採辦各類建築材料,歷時一年落成,光緒皇帝賜頒「靈昭誠佑」匾額一幅。

天侯宮

此後,又“以諸番貢使益多”,在天妃宮附近的車橋村設置“來遠驛”,專門接待琉球等國的外賓。 為了幫助琉球開發經濟文化,洪武二十二年(1392年),明太祖“敕賜閩人三十六姓”定居琉球。 這三十六姓中,泉州人佔了相當一部分,如南安的蔡氏,晉江的李氏、翁氏等,他們在琉球擔任通事(翻譯),傳授操舟技術和文化知識。 當時明政府規定,凡是封舟必須安放天妃神像,開洋前正副使必須先到出口發港的天妃宮祭拜。 天侯宮 封舟到達目的地,正副使必須恭奉船內的媽祖神龕上岸,安放於所在國的天妃宮,藉以朝夕膜拜。 當時,福建開洋至琉球,必經滄水,過黑水,古稱“滄溟”,又稱“東溟”,是一條深達兩千多米的大海溝,波濤洶湧,航海者經常在此遇難。

天侯宮: 安平護軍媽祖現神蹟

左側殿中的弘法大師雕像為坐姿,背後有一幅弘法大師畫像,殿外的弘法大師石像為立姿,頭戴斗笠,左手持缽,右手持杖。 寺廟內入口處龍邊宮置有古鐘一座,由鐘上所鑄字樣可以得知可見清朝建廟之時其名即為「新興宮」,鑄造年代為1792年(乾隆57年),鑄造地為江蘇無錫。 入口處虎邊則置放一座「八仙香爐行宮神龕,八仙蓮花木燭」,原為新興宮神龕,為1820年唐山師傅刻造。 這個也是來澎湖才有的水果,叫做澎湖楊梅,又被稱為人蔘果。 他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據說吃了澎湖楊梅可以幫忙降血脂,還對糖尿病有重要的抑制功效。

  • 在天后宮正後方,從旁邊小巷繞到後方,還有一間迷你的「鐵甲元帥」廟,裡面供奉青蛙石像,正是「鐵甲元帥」本尊。
  • 右側並祀順風耳,黑臉朱服;左側千里眼矗立,赭顏綠服,皆猙獰可畏。
  • 隨著商業的興起,也促使台南府安平、鹿港與艋舺成為商業發展之大港。
  • 貓大爺,興趣廣泛,愛好美食、旅遊與歷史,曾任職電玩雜誌主編、電視台記者、軍事雜誌特約撰述、旅遊雜誌特約作者、在線遊戲公司營運長、大學講師(有教育部講師證),現為專職部落客及電視談話來賓。

清乾隆年间,经重修定名为“元君古庙”,后被日军炸毁。 一九九四年,国家政协副主席,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捐资重建南沙天后宫,于一九九六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南沙大角山东南麓,面对烟波浩淼的伶仃洋。 正月十五元宵節這裏舉行的隆重的“乞龜”活動更是熱鬧,拜亭前會有上千斤的大米堆出龜的形狀,以祈求延年安康,並用鳳梨拼接成兩條龍,而正門前抬高的方寸之地則轉變為舞台。 媽祖林氏默娘,是北宋莆田縣湄洲島之民女,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父親林帷愨,母親王氏平生注意積德行善,樂於助人,年紀都在四十有餘,雖生了一男五女,老是覺得單枝難以傳宗接代,向觀音菩薩祈求再生一男。 王氏不久便懷了孕,在降生之時,王氏見到一道光從西北面射入她房內,光輝耀眼奪目,香氣四處飄蕩,久久不散。

天侯宮: 天后宮元代時期

天后宮媽祖,俗稱內媽祖,原位於彰化古城內,蓋與南瑤宮之外媽祖,內外對稱。 天侯宮 按清朝慣例,民間建廟奉祀媽祖,廟名不得命以「天后」之名,官方祭祀之媽祖廟,始得稱為「天后」宮。 天侯宮 本宮為當時民眾信仰中樞,清帝御賜寶匾,侯爵恭謁勝駕,聲譽隆顯,香火殷盛,可見一斑。 清康熙十五年(西元1676年)八月初旬,清室皇親察福、康安二侯爵敬皈聖教,虔心禮佛,躬親謁進興化莆田縣湄洲媽祖廟。

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數百年前的文物,每一片門板、每一個雕刻都是很值得細細品味的。 清代淡水河與沿岸市街發展關係相當密切,因此台北盆地的發展,也從河口城鎮的淡水八里坌,往內陸城鎮的新莊、艋舺、松山(古稱錫口)、大稻埕、士林、南港而發展。 為了推動優質廟埕文化,台南安平開臺天后宮將在元月8日下午舉辦贈送春聯活動,邀集臺南8位書法大師寫毛筆字,同時廟方特別安排西門國小國樂社現場演奏,也準備茶藝專區,讓民眾來領取春聯的同時也能夠喝茶聽音樂。

天侯宮: 天后宫历史沿革

明朝時,媽祖受封為天妃,清康熙時晉封為天后,也就是天上聖母的別稱,因此供奉媽袓的廟,便命名為天后宮。 他分兵三路出擊,其中一路在泉州十五都圍頭,《泉州府志》載:“國朝將軍施琅徵海師次於此,神有助順功。 ”平定台灣後,施琅感念湧潮濟師之神恩,在自己的同鄉、福建水師提督萬正色題請未準,再次上書康熙帝請封,歷數媽祖助順神蹟。

林默娘長大了,決心終生以行善濟人為務,矢志不嫁人,專心致志精研醫理,為人消災防病。 她性情和順,熱心助人,排憂解難,還引導鄉人避凶趨吉,有誰遇難,都樂意找她求助。 當時,莆田地區瘟疫大流行,林默娘想盡辦法施藥搶救鄉民,果然立愈。 建置於宮內的閩台關係史博物館是反映祖國大陸(福建)與寶島台灣歷史上淵源關係的專題性博物館。 館內收藏有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已舉辦“閩台民間藝術展”“泉州古今字書展”“閩台民俗風情攝影展”等展覽。

天侯宮: 旅遊指南

相傳當時並乞求安平開台媽祖的香灰,以塑鎮殿媽祖全身。 爾後,鹿耳門、南港、北港各地之媽祖也都乞求安平媽祖宮的香灰雕塑全身,故安平媽祖宮每次建醮祈安,各地的媽祖神像也令前來鑑醮,例年安平迎媽祖,各地的媽祖宮也會前來聚會,所以安平媽祖宮標榜為開台媽祖宮。 媽祖因助鄭軍平台有功,倍受鄭軍官兵及安平民眾的尊崇,並於明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在安平鎮渡口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稱為「安平天妃宮」。 好景不常,光緒二十一年 (西元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台的連串燒殺. 至於香山天后宮建廟時期有兩種說法,一是本地老一輩代代相傳,建於明朝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也有康熙、乾隆年間之說;二是根據研究所示,於道光五年年香山港最興盛時所建,直至民國35年遷於現址,與基隆、台南的天后宮並列為台灣三大最古老的媽祖廟。 八里開臺天后宮今日仍是八里地區最代表性的媽袓廟,每年除了媽祖誕辰,農曆10月15日也有大拜拜,和八里大眾爺廟一文一武形成該區信仰中心。

  • 正殿神龕供奉天上聖母(媽祖)聖像,持笏端坐,神威溶溶,令人心生仰敬肅穆之情。
  • 最精彩的木雕多以樟木表現,表現近代臺灣寺廟雕刻的精緻與寫實手法,為華麗璀璨的木雕藝術立下典範。
  • 天后宮位於街肆之中,卻無人車喧囂之憾,是鎮民信仰的中心及鎮民休閒的好地方。
  • 1943年因西園路馬路拓寬,所以遭到拆除,神像寄於龍山寺。
  • 整座殿字系明代大木構建築,屋蓋為兩坡面的懸山楔,面闊七間,35.1米,進深19.8米,高8米許,木質樑架粗大古樸,大木柱置於浮雕仰蓮瓣花崗岩的圓形石礎之上,殿前檐柱保存一對十六面青石雕的元代印度教寺石柱。
  • 景区内更有大角山炮台多座,与东莞的沙角炮台相守望。

知名的鹿港天后宮香客大樓設備多元,有2人、4人、6人、15人房,房內皆備有衛浴間,整棟樓最多可同時容納696人。 天侯宮 天侯宮 不僅提供住宿,香客大樓內更備有交誼廳、展場、劇場,讓旅客能盡情地放鬆身心、享受旅遊。 貓大爺,興趣廣泛,愛好美食、旅遊與歷史,曾任職電玩雜誌主編、電視台記者、軍事雜誌特約撰述、旅遊雜誌特約作者、在線遊戲公司營運長、大學講師(有教育部講師證),現為專職部落客及電視談話來賓。 三官大帝為天官、地官、水官三位大帝的合稱,按民間信仰的說法,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人各有執掌。

天侯宮: 天后 宮參拜

剛遷入時,因本宮在艋舺時亦稱為「天后宮」,因此尚以「天后宮」為名。 到了西元1952年民國41年8月,本宮以擲茭方式獲得媽祖的同意,冠上臺灣省的名號,將廟名「新興宮」改為「台灣省天后宮」。 西元1813年清嘉慶18年本宮發生火災焚燬;西元1825年清道光5年重修,與「龍山寺」、「清水巖祖師廟」並稱「艋舺三大廟門」。 而後,日本政府接管台灣,到了西元1937年日昭和12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臺灣戰略地位益形重要,日本人發起皇民化運動、設立日語家庭,並要求廢止台灣寺廟,改奉祀日本神。 西元1943年日昭和18年,日本政府更以必須開闢防空道路為理由,強制將本宮拆除,而信眾只好將神像以及神器暫奉置於「龍山寺」後殿,因此艋舺地區的精神中心「新興宮」便在這樣的因素下遭瓦解,暫時走入歷史。 西元1953年民國42年11月 ,廟後的國際大舞廳發生火災,延燒至本宮,當時由於本宮係承接日本「弘法寺」之木造建築,致使大火一發不可收拾、燬於一旦,所幸神明有靈,皆沒有遭受損傷。

”嘉靖十九年(1540年)郡人徐毓集資大修,先修正殿五間,重建寢殿七間,涼亭四座,兩廂三十間,東西軒及齋館二十八楹。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安平開台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期間費時將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享安平人間香火。 由於第七屆主任委員張省吾暨管理委員們的籌措與努力,天后宮所有重建工程於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十一月全部完成並舉行甲戌年修建落成護國息災五朝祈安正五朝祈安建醮。 【六十甲子元辰殿(左殿)】 於民國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增設斗姥元君及六十位太歲星君供信徒膜拜,並提供安太歲消災、解厄等服務。

天侯宮: 活動新訊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天侯宮